陳柏宇:波昂會場上的四種「台灣」身影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陳柏宇:波昂會場上的四種「台灣」身影

2017年12月06日
作者:陳柏宇(COP23台灣青年代表)

自德國返台隔天,傳來台灣環保署長無法進入聯合國氣候會場的消息,心情五味雜陳。事實上,台灣別小看自己,你知道台灣排碳量在世界的占比有0.7%,人均排碳量更名列世界前20名嗎?況且,台灣目前同時面臨能源轉型及空汙處理等社會衝擊,這些經驗無法拿到國際場合和別人交流,實在可惜!

儘管官方不得其門而入,幸好民間團體跟地方單位都很努力,今年仍有近200位台灣人前進COP23,和世界分享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成果,以下就讓筆者帶大家認識一下波昂現場的台灣人面孔吧!

4
儘管官方不得其門而入,今年仍有近200位台灣人前進COP23。圖片提供:陳柏宇。

環保倡議:青年代表與環境團體

歷來現身氣候會議的台灣團體,以NGO跟環保倡議組織最多,首先是從2008年持續參與至今的「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跟其他團體比較不同的是,TWYCC的重點不在宣揚自身成果,而是追蹤會議談判結果,這次COP23他們也受邀出席兩場周邊會議,分享台灣青年世代的氣候觀察,希望2020年完成台灣版的NDC(國家自定貢獻計畫)青年審視報告。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於周邊會議上分享氣候教育推動成果。攝影:陳柏宇。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於周邊會議上分享氣候教育推動成果。圖片提供:陳柏宇。

第二個老面孔是成立超過30年的「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他們長年在台灣耕耘環境及氣候教育,有些複雜的專有名詞及科學知識,不太容易讓小朋友了解,但環品會在這塊做的不錯,也將成果帶到周邊會議分享。
  
再來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慈濟」,除了人道救援,慈濟在氣候議題扮演的角色可說是與大家息息相關,例如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將回收寶特瓶抽絲做成毛毯等,今年他們在波昂還推廣「世界素食日」(每年1月11日),呼籲大家從一年一天、一個月一天、到一周一天,逐步降低飲食方面的碳足跡,筆者參訪時還收到師姐送的素食軟糖,口味蠻特別的。

2
慈濟攤位。圖片提供:陳柏宇。

技術創新:碳補存&生態工法

第二種團體從低碳科技與技術創新出發,首先是「台灣碳捕存再利用協會」(TCCSUA)。據研究,要達成《巴黎協定》的減碳目標,必須透過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或發展碳捕存(CCS)等減量技術,而台灣在能源結構上相當依賴化石燃料,政府在碳捕存方面也有示範計畫接連展開,更發展出微藻捕獲等循環利用養蝦的獨特模式。

還有一個單位是「生態工法協會」,他們把品岱公司獨創的JW生態工法帶到波昂,不但比一般透水鋪面更堅硬、更易清洗、還能讓雨水順利流至土壤裡涵養,藉此改善都市防洪與積水問題,更可透過水氣調節、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展場解說人員表示,這些技術在國際上已經受到許多獎項肯定,他們這次剛從杜拜領完獎、連忙飛到德國會場布置。

JW生態工法展示攤位。攝影:陳柏宇。
JW生態工法展示攤位。圖片提供:陳柏宇。

地方行動:五大縣市揪團發聲

第三種團體是代表城市的縣市政府,比起中央部會,他們較能不受限制地參與氣候會議。今年COP23共有五個縣市來到波昂,新北市政府受ICLEI(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邀請出席兩場周邊會議,分享該城市的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政策規劃,及未來訂定的城市減碳目標,從賣場禁用塑膠袋、黃金資收站(資源回收)、參與式屋頂農場、到地方節電成效,都向國際友人分享。

高雄市則挾著剛結束的「2017生態交通盛典」(EcoMobility)氣勢,在COP23與ICLEI密切合作,總共出席了五場周邊會議,分享話題涵蓋:水利、環保、交通、農業、氣候韌性等不同層面。

高雄市交通局長陳勁甫分享生態交通策略。 (來源:ICLEI)
高雄市交通局長陳勁甫分享生態交通策略。圖片來源:ICLEI。

企業參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最後一個團體比較特別,就是連續11年實地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不知道怎麼歸類、只能說很強大,在此聲明,筆者並不是寫業配文或幫忙打廣告。

台達延續剛在高雄駁二藝術特殊結束的「綠築跡 台達綠建築展」精神,今年在COP23申請到第二週的展示攤位,向國際友人分享十餘年來累積捐建的25棟節能綠建築,並結合企業研發的低碳交通解決方案,再加上多年策展的環境教育宣導成果。此外,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也受到ICLEI的邀請,到周邊會議上發表演說。

台達攤位 (來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台達攤位。圖片來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聯合國氣候會議已經開了23屆,縱使台灣的官方代表無法坐上談判桌,但民間社會並沒有放棄參與,從環保團體、技術單位、城市組織、到企業,COP23會場處處可見到來自台灣的身影和音量,證明我們並未自外於這股影響人類未來命運的重要潮流之外,台灣加油!

最後來一張筆者的COP23紀念照。攝影:陳柏宇。
最後來一張筆者的COP23紀念照。圖片提供:陳柏宇。

※本文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