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不會再有古蹟自燃了。」去年9月的全國文化會議中,文化資產保存成為最受重視的議題,當時文化部長鄭麗君承諾會再召開全國文資會議,8日文化部宣布開跑,將在5至8月間,在全國舉辦12場分區論壇,並將在今年9月1日舉行全國文化資產會議,為再次啟動文資法修法做準備。
這也將是文化部第一次針對文化資產召開全國會議,從5月19日台中場開始,全台將舉辦北部3場、中部2場、南部2場、東部2場、離島3場合計12場分區論壇。鄭麗君表示,尤其歡迎長期為了文資保存奔走抗議的民間團體參與。
這一波文資會議,旨在尋從法規、行政、制度上的改革,來建構文資保存體系。包括最受民間關注與焦慮的「被自燃」古蹟凋零問題,如何提升社會共識與更有效的誘因來鼓勵私有文化資產保存,是文化部設法尋求解決方案的課題。
「帶著記憶跟靈魂往前走,」鄭麗君表示,文化資產的意義是連結歷史與傳承價值、智慧,因此文化部希望未來的文資保存,不再只是「保鮮膜式」的保留保存歷史,更希望回到民眾的生活,賦予文資的新的生命,讓當代人可以藉此連結過去跟未來,成為「有記憶的人」。
「如果大家都愛惜,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中研院院士臧振華認為,若政府與民眾對文資保存有共識,就不會有古蹟自燃、古蹟無法獲得指定與保存等問題,否則不只是有形文資,傳統工藝等無形文資也面臨快速凋零。
臧振華舉例,之前文資局對一批沉船該不該公布曾相當躊躇,但是他向英國、澳洲等國諮詢時,對方表示,若在該國當然毫不遲疑地公布,因為已有共識,不會有人會去破壞,大家都會愛惜,甚至願意協助維護。而目前台灣的文資保存仍多屬「化石化」,因此與現代的土地、人民、文化、觀光、經濟等等缺乏連結,有待活化重生。
鄭麗君表示,行政院對文化資產保存相當支持,預計將編列約80億元預算,其中有70億元在前瞻計畫裡的「再造歷史現場」,供地方政府運用。
除了有形文資,無形文資、水下文資也是是全國文資會議討論的範圍。鄭麗君坦言,台灣當前的文資保存政策仍不完整,多靠民間付出。文資法從1982年上路至今,經過兩次大修,雖然去年才修過,37項子法也陸續完成,不過,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如何擴大公民參與,私有文資除了補償與獎勵還能有什麼更靈活的機制,還需要找出解決方案。
文資局局長施國隆解釋,私有文資的保存機制,目前有補償及獎助,未來將尋求更對價、等值的誘因,以減少「古蹟自燃」。而文化資產的保存體系,文化部打算從法規、行政、制度上來建構。在法令上,將修法在文資審議中再擴大專業及公民參與、並設法從社會企業、成立基金等途徑尋求文資保存財源,更有加強公私文資保存的誘因。行政面則是加強跨領域整合、培育人才等,走向「局局都是文化局」,合力系統性的保存文資。
鄭麗君表示,目前全台認列的文化資產,6成左右屬於公有,例如糖廠、鐵道等,近期已陸續展開保存規劃,如台電近年增聘文化資產人員、林務局為保存森林鐵路成立專職單位、糖鐵南北線調查展開等案例。
台電董事長楊偉甫表示,台電的電力設備、線路等乘載著百年電業歷史,更是台灣建設的見證與里程碑,這些設備曾讓社會進步,也成為文化資產。台電文資保存的第一階段包括了「竹仔門電廠」、「舊東西輸電線路」、「濁水溪流域水力發電系統」與「大甲溪流域水力發電系統」四場域,預定今年將展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