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知目標】不只是生態資訊公開 比利時更要做到社會參與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愛知目標】不只是生態資訊公開 比利時更要做到社會參與

2018年09月12日
文:范震華

可不可以有個資料庫,開放期刊文獻、研究成果和數據等,讓跨領域使用者能夠自由存取所需資料?是不是有個地方,能夠使用共同的語彙和資料形式,讓生物多樣性和其他專業領域一樣,擺脫術語不被大眾所習慣的枷鎖?

比利時生物多樣性平台(Belgian Biodiversity Platform)透過建立夥伴關係、創造改革的機會,努力提供解決方案,以面對生物多樣性難關。

Belgian Biodiversity Platform
比利時生物多樣性平台。圖片擷取自網頁

GBIF於多國設立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 台灣也有

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GBIF)網羅50多個國家和數百個組織,在每個國家設立統一入口網站作為窗口,所有感興趣的民眾或研究員都可以上傳標準化的生物多樣性資訊,並可經由入口網站自由存取資料,讓生物多樣性資訊在全球互相交換和分享。這些集全球之力而成的資料庫,正有助於生物資源永續利用的教學、研究、和政策制定。「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wan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TaiBIF)」正是GBIF下的一個窗口,負責整合台灣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相關資訊。

TaiBIF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BIF)。圖片擷取自網頁

在比利時,此窗口則為比利時生物多樣性平台,除資訊整理、檢索等所有窗口的任務之外,比利時的平台有著更多的活力。

比利時生物多樣性平台,誕生於201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框架下。比利時加入了當時的任務編組,遂後由國家聯邦和其相關單位共同運作,並由比利時科學政策辦公室(Belgian Science Policy Office,BelSPO)資助之。該平台不只提供生物多樣性知識交流的服務,也具有洞悉新議題、發展新研究的能力,現在已是GBIF和IPBES簽署合作備忘錄中的重要夥伴。

比利時 不只做到資訊整合 更要將知識與社會串接

作為連接全世界的橋樑,必須提供任何人都能通行其上的介面,所以比利時生物多樣性平台將各式資訊集結、標準化及「培育」,將原始數據公開發表,各端點都能自由存取、編輯與應用,然後發揮如知識經紀人般的功用,轉介知識給政策制定者、社群、田野現場工作者,使其知道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研究與資訊,進行知識串接服務,使科學回饋於社會。

所謂「知識培育」,是指平台主動與有潛力的資訊蒐集者會面,提供技術性支援,驅動資訊的蒐集與開放;或是結合其他各國窗口平台,合編開放工具與作業流程,進而到非洲、亞洲各國進行輔導。此外,平台將被動諮商轉化為主動提供議題清單,建議政治該關注的風向。而一個議題往往包含各種領域面向,或是同領域裡的不同專科,各種知識就像是一顆顆的粽子,以議題作為棉繩,把各專科知識串接成掛,而平台便成為拎起一掛粽子的那雙手。

以「外來入侵種」議題為例,比利時生物多樣性平台得到比利時科學政策辦公室資助,與比利時外來種論壇(Belgian Forum on Invasive Species)合作,藉由蒐集來的數據,追蹤外來種的擴張、影響等資訊,結合生態棲位、氣候等因子進行風險評估、制定優先處理順序、組織研究人員與活動等。若推測是會對產業產生危害的外來種,便會優先被處理。

2016年時,平台意識到淡水水域的外來種問題,因此集結植物、真菌、動物等相關專家調查外來種資訊,從資料中發現淡水水域受到73種外來大型無脊椎動物(甲殼類動物為大宗)的入侵,追蹤其來源發現大多來自北美洲,深入分析後發現,在航運過程中不小心遭夾帶進入的可能性最高,小部分來自水產養殖業的溢出。

開放數據並定期受評核 產出中立的決策參考依據

開放這些調查數據,不是只把原始數據丟上雲端而已,合併使用開放資源軟體如QGIS,增加各軟體間的相容性,將資料放到GIS界的維基百科Open Street Map,讓所有人共同編輯。而比利時生物多樣性平台還提供數據標準化的指導、數據整理的服務或工具、方法、諮詢等;成果以開放和自由的方式提供出版、存取和使用。政務人員就能以此作為政策規劃之科學依據,以擬定相關防治政策,而社會運動者也能據此深入社區倡議。如此以議題為導向的活化工作,更能整合各方、帶動社群活力。

比利時生物多樣性平台,每4年需經過一次評核,如此尚能維持其今日作為政策與科學交流平台的中立性,不受利益團體干預。2017年,在GBIF就有19位資訊貢獻者來自比利時,總共發表超過2000萬筆資料,資料範圍涵蓋232個國家或領土。

除了成為政策與科學的橋樑介面,該平台還企圖進化到與各級政府都能互動、具發展新研究的能力,以回應日新月異的議題。身為知識薈萃的平台與多重專業背景人員的溝通介面,「知識串接」、「以議題為導向的知識培力」、「開放數據」等成為比利時生物多樣性平台在資訊提供者角色之外的活化與升級。

比利時生物多樣性平台同時也經營「比利時生態系統和社會社群(The BElgian Ecosystems and Society community,簡稱BEES)」。BEES是生物多樣性服務與社會經濟系統專家之間的非正式網絡,藉由促進科學家、行政管理人員、政策制定者和從業人員之間的協作、協調和溝通,改善生態系統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從「生態資訊服務」轉變成「生態與社會互動」的視角。

從台灣案例 看開放資料庫平台之重要性

回到台灣,政府單位在制定政策或相關措施時,往往因為欠缺長期、完整的生態調查與生態資料庫而讓相關舉措欠缺科學依據與周延性。

舉例來說,在2018年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調整的過程中,相關單位與學者之間,對於台灣獼猴是否由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就出現了相當兩極的意見分歧。一方主張,這次名錄的調整,是依據物種的野生族群分布、面臨的威脅等指標進行綜合評估;另一方則主張,「台灣獼猴從2000年全島調查以來,事實上沒有更新的證據證實牠們族群如何變遷」;而不同學者間,對於獼猴族群的規模、變遷趨勢等,也持有不同看法。

從上例可以反應出,台灣長期以來,各科學社群與學者大老間的歧見與交流總未能被充分表達與辯論,而完整生態資料庫的欠缺也使得決策單位難以做出具說服力的政策,因此在保育議題上,社會的分歧、人與野生物的衝突只會越趨嚴重。

民主化與科學發展至今,公開透明的決策參與、可被檢視的科學依據,已是政策立論基礎,比利時生物多樣性平台在生物多樣性議題上,提供多元、即時、適切的科學證據,作為政策推動時的論述依據,並於決策後供社會回溯與審視,一如科學反覆論證之本質。比利時生物多樣性平台可說是比利時社會制定環境相關政策時的最佳助手。希望藉由此一案例之引介,可供台灣後續借鏡。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更完整的愛知目標介紹、更深入的國內外實踐案例故事,全都收錄在《上課了!生物多樣性(5):愛知目標全球行動》,加入捐款支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定期定額捐款500元(含以上),就可獲得一本哦!
※ 讀好書、支持環境行動:http://bit.ly/2JzBSn6

作者

范震華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畢業,持續以文字力量參與環境保育議題。文稿與照片曾發表於國家公園季刊、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路版、破報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