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空污問題嚴重,環團和公民團體多年來號召民眾上街遊行,要求政府拿出辦法改善污染。然而高雄被重工業包圍,台電興達、大林發電廠老舊燃煤機組持續燒煤,經濟部和高雄市政府亦無積極回應環團訴求,讓燃煤機組提早除役,以及其他如中鋼、中油等國營事業污染源的具體改善。環保署更在《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後,採用以移動污染源減量可抵換固定污染源等規定,遭環團和左翼聯盟等老車車主及民眾批評。
昨日1111高雄反空污大遊行,部分第三勢力小黨市議員候選人關注環境和空污議題,全程參與遊行,表達對空污問題治理的態度。本報記者在遊行現場訪問數位候選人,請他們提出對於高雄空污改善的具體政見。
時代力量林于凱:市府拿回環境管理權 鼓勵業者自主減量、提高空污費
時代力量沒有辦法接受工廠把應該要負擔的責任轉嫁給公民,因此堅決反對移動污染源抵換固定污染源。空污總量管制就是針對固定污染源,怎麼可以用移動污染源去抵換?這是不合理的。
對於空污減量,我們希望市府鼓勵工業自主減量,高雄要把環境管理權拿回來。目前60%空污費是地方使用,但事實卻是中央統籌調度,高雄要有自己的空污防制費。這在2012年時議會曾經提出,但是卻遭中央政府打槍。因此我們進到議會會重提此案,讓高市府有空污補助設備改善基金的經費來源,這是啟動工廠自主改善的胡蘿蔔,而鞭子就是把空污費提高。
台電預計在2018-2022年花99億元作設備更新,但是減少的空污費只省下0.1億元,根本不符合比例。一般工廠如果不是國營企業,沒有動力做空污改善,因為空污費太低了,所以我們要求地方要有環境自主權,並且把空污費提高。
另外已經遭受污染的居民,例如大林蒲要如何落實遷村計畫,政府有沒有跟居民做充分溝通,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權益。還有大社工業區25年前就決定要降編,現在要求經發局提出降編期程,不能說之前沒有規劃,現在又要求把降編的承諾無限期後延,包括經濟部、高雄經發局、都委會,都要負起責任,啟動機制整合落實承諾,而不是互相推卸責任。
對於目前政府和議會監督失能,是因為沒有把人民居住權和呼吸權放在優先區位,很多只要是企業提出聲音,政策就會縮回去,這是政府對於資源要放在人民身上,還是放在企業身上的選擇。
國營企業有責任帶頭去做空污減量,政府要有可用的政策工具,讓業者做到自主減量,這是很重要的,有經濟誘因才有鼓勵減量的可能,這在全球都是相同的趨勢。
親民黨吳益政:讓有調適能力的業者轉型 促進新產業、減少碳排放
空污處理必須從全球經濟生活環境來整體思考,不是單一的問題。以老車來講,透過油品研發、老車引擎改裝,鼓勵讓空氣、性能更好,而非強制要求汰換。汰換老車,實際會產生大量廢棄物,新車生產又會耗費更多能源和碳排放的產生。應該從整體經濟去思考,如何延長老車壽命,讓它不要有這麼多污染,同時可以發展出新的產業,減少碳足跡。
在工廠方面,例如大社工業區25年前就應該要開始轉型,居然到今年才去要把特種工業區降編乙種,要讓這些工廠繼續存在。事實上25年前就應該布局,讓業者規劃遷廠、移址,這樣對業者不會造成損失,但是現在政府卻要放寬,業者就用舊的設備繼續生產賺錢。原本政府可以兼顧經濟和就業的思考點,卻沒有把握時間和議題去做整合性的思維。
此外,中鋼有能力把濕式煉焦爐變為乾式,較環保,但市府卻以依法不能強迫業者更換為由,不要求中鋼更換。中鋼是有能力回應環境議題、能夠調適進步的業者,你不要求他,反而要求沒有能力調適的老車族群。政府沒有整體思考空污和環境的問題,沒有在經濟調適能力、以及空污和CO2排放上綜合思考,為了解決一部分的空氣污染,對最沒有能力調適的,要求他淘汰,但是卻製造了更多的CO2排放。
最後,處理馬頭山的廢棄物掩埋場問題,是政府可以拚經濟的最好方式。政府要協助業者不要把掩埋場設在馬頭山,應該放在公有工業區,讓工業廢棄物回到工業區,且工業區規定公共設施占比要達30%,政府新設工業區為何不預留這個地方,一方面協助處理工業廢棄物去處,一方面減少在不必要的地方污染像馬頭山,此外,廢棄物處理業者也能因此賺錢。
大企業有經濟能力、有下包廠商,能夠贊助政黨政治獻金、選票,因此政府在選舉的時候易受其影響。所以希望在市議會多席次的情況,不要像政府只有兩大黨,鼓勵市民改變權力結構,盡量支持小黨、無黨籍,多三、五席就能夠變成關鍵少數,在立法時,產生轉變。呼籲選民關注很多有很強論述能力的小黨,選舉時不被財團把持,希望市民能聰明投票。
基進黨洪正:提出城市治理務實可行政策 發展除污技術和產業
好的公共政策要透過好的政治環境解決,我們不能接受站在台灣民主對立面,甚至站在中國那一面的隊伍來參與這場選舉。高雄有問題沒有做好,或轉型不夠等,但是絕對不是選一個更爛的選擇。候選人提出任何政治意識形態的請願不能上街頭,但環保、勞工運動訴求都是意識形態,如果接受這樣的政見,就是在走過去威權復辟的路。
對目前政府的空污政策不滿意,進入議會如何監督?基進黨有明確的三生主張:生態正義、生態經濟、生態民主。
我們提出的政策在現實上是可行的。因為從治理的角色看,要能夠兼顧多數集體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一下子把工廠關了,否則會演變成勞工問題。要找出在經濟和環境的中間有沒有並行的方法,對工廠有誘因,讓工廠願意把這些外部成本內部化;對市民來講,有足夠知的權利和參與權利,例如空污測站要設在哪裡、了解這些污染物和污染成分等。
另外在經濟面,對於除污工作,高雄要投入更多科學能量,把除污變成一種技術,讓城市污染治理變成技術甚至可以輸出,這就是經濟發展的面向。我們要求或監督政府這麼做,就能兼顧到社會上每個人所在乎的事,包括經濟、生態、生活都能兼顧,因此我們的基本態度是要務實可行。
不希望把空污減量議題打高空,因為臨海、林園等工業區的產值對高雄經濟貢獻高,不可能說把污染企業馬上關掉就關掉,尤其這牽涉到有2、3萬的就業人員,因此我們提出的是經濟發展可以兼顧的政策。基進黨在過去針對高雄市政研究提出很多深入政見,目前在網路上也獲得很高的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