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兩岸媒體交流系列報導
編按:11月上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2018兩岸媒體交流」活動,邀請中國媒體記者來台,以「台灣小而美的綠色經濟」為主軸,一路探訪台灣地方創生、循環經濟及公民電廠,領略台灣民間豐沛的環保能量。本系列文章,邀請中國媒體記者,以中國、媒體人的視角,來看台灣小而美的綠色經濟案例,對照兩岸能源、減廢、在地發展的異同。
綠色經濟,循環救地球(3)
著名的紙教堂週三週四閉園休息,但我們還是仗著璧如姐的「威儀」,蹭到了進園機會,還和理事長廖嘉展先生合影留念。
【行程流水帳】
今天的第一站,是位於新竹的春池玻璃廠。這家玻璃廠除了依照慣常作業那樣回收玻璃製品,銷售玻璃原料,製作玻璃工藝品和玻璃建材以外,還有個了不起的發明:玻璃製作的「輕質節能磚」。
這款磚,第一,輕。手無縛雞之力的人都可以輕鬆搬起好多塊,只比泡沫略重。第二,隔音。很大聲的音響,蓋上這塊磚,世界立刻清淨了。第三,也是最厲害的,一千度高溫的火槍對著磚燒上兩個小時,另一面卻還只有八十度而已。解說員鄭帥哥因此開玩笑說,隔壁著火了,我們還可以喝個茶再逃生也來得及。
如果說,用作建材裝飾的琉璃珠還在認知範圍內的話,這款玻璃製成的防火隔音建築磚就完全超出想像了。其實,春池玻璃廠前幾年也曾遇到發展瓶頸。差點難以為繼,而創始人吳春池的幼子學材料出身,回到父親的工廠,研發了這款以回收各類觸屏LCD玻璃為主要材料,輔助特殊工藝製作的兼具防震、隔熱、隔音、防潮、輕便以及無害的牆磚產品,一舉挽救了面臨困境的老企業,同時讓玻璃回收再利用的環保事業煥發了新的生機。
講座之後參觀廠區。
進入窯爐區看工人如何製作玻璃。
據說是林俊傑的手模定製瓶。
參訪行程在控制不住的買買買環節後終於結束。與紀念品一起打包的,還有「玻璃回收」這件普通的事情,在有心人手裡綻放的異樣光彩帶給我們的感動與思考——好幾個人在打聽中國大陸代理權問題,這麼好的商機,別說我沒有提醒你!
一個多小時車程後,我們來到大城市台北。今天的第二個故事是「青瓢」項目創始人林志龍分享環保杯租借的創意項目。這場分享喚起了大家的極高熱情,畢竟,一次性紙杯的犯濫是所有環保人心頭劇痛,而一個三十歲的年輕人不但有創意,還開始實施並初見成效,實在是令人振奮的事情。
這就是漂亮的青瓢杯。用於替代大型活動中的一次性紙杯。比如一場馬拉松,消耗掉的紙杯有四十萬個之多,每一個都只被用來喝一口水。代之以青瓢杯,雖然每只杯子的單位成本增加了,但是對於環境的破壞也顯著減少了。
從尷尬的第一場活動,一萬人,預備的2000個杯子卻只有一百多杯子被借走。到兩年後的今天,已經有200場活動選擇了青瓢,替代了十萬個紙杯,相當於少砍了20棵八米高的大樹,減少了3500公斤的碳排放。
【訪談/評論】
垃圾圍城,垃圾填海,人類即將被自己製造的垃圾淹沒的局面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切身感受到危機。因此。哪怕多付點錢,哪怕麻煩一點,人們也開始接受用更環保的方式生活,並且思考並實施廢物的再度利用。無論是玻璃的創新循環經濟,還是開發出「租杯子」這樣新的生活方式,都是人們為了永續發展的綠色未來做出的努力,善莫大焉。儘管還很微弱,還有許多困難,但總歸讓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反思海南】
11月1日,《海口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開始施行。目前,海口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僅僅為7%;不少小區垃圾分類仍存在管理難題,居民不配合難以堅持下去,處罰條款現階段主要適用於施行垃圾分類的全市黨政機關以及試點片區,預計2020年全面推廣。
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垃圾回收再利用⋯⋯海南的垃圾「戰爭」才剛剛開始,還有太多環節需要更多的春池,更多的青瓢,共同努力~
※更多「2018兩岸媒體交流」精彩報導,請點連結。
※本文轉載自一點資訊〈為了綠色的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春池」和「青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