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兩岸媒體交流系列報導
編按:11月上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2018兩岸媒體交流」活動,邀請中國媒體記者來台,以「台灣小而美的綠色經濟」為主軸,一路探訪台灣地方創生、循環經濟及公民電廠,領略台灣民間豐沛的環保能量。本系列文章,邀請中國媒體記者,以中國、媒體人的視角,來看台灣小而美的綠色經濟案例,對照兩岸能源、減廢、在地發展的異同。
此次跟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組織的兩岸媒體交流團由最南端的高雄經屏東、南投、新竹至台北、新北,一路遊學「台灣小而美的綠色經濟」。其中,不僅有從社區營造出發推動的里山生態旅遊和籃城書房社區文化項目,也有台大城鄉所聯合茶農以「流域治理」為理念掀起的「藍鵲茶革命」,以及「綠能玻璃」、「廢棄物再設計」、「循環杯租賃」等不同場域的循環經濟案例。而台灣近年所湧現出的一批致力於能源轉型的社會企業,更是我們此行參訪的重點。
「綠電生產合作社」由主婦聯盟一群媽媽於2016年10月成立,是全台第一個以生產再生能源為宗旨的合作社。它將一群認同綠色能源的人聯合起來,由案主提供屋頂,民眾籌資,合作社租用並裝設發電系統,以固定價格將電力賣給台電。在政府綠電躉購政策的支持下,台電保證以不變的價格向合作社購電20年——以民眾30坪屋頂進行試算,平均躉購費率反饋金約台幣668元/月以上,日照更為充沛的中南部約8至9年可以收回成本,而東北部則需約9至10年。
在台北市青年公園一角,有一棟兩層樓的太陽房子,一樓為台北市立圖書館所屬的智慧圖書館,二樓為節能展示館,該計劃發起人汗得學社在此推廣能源教育。太陽房子全面採用太陽光電系統,還配合適當的屋殼隔熱與天然建材,以及科學的通風與採光設計,冬天引入陽光,夏天阻隔熱氣,大量減少空調用電。這種主動+被動使用太陽能的建築設計,使太陽圖書館室溫基本維持在攝氏28度以下,而平均用電僅約台北同類建築用電的60%。汗得學社創辦人為留德歸來的韋仁正,他說汗得希望為社會培養一批獨立自主、參與社會、樂於合作的「工匠青年」。什麼是「工匠青年」?專業技術力、判斷思考力、管理溝通力、行銷力、學習力、協作力和國際交流力分別是衡量「工匠青年」的六個指標。
如節能展示館資料所述,每天照射在地球表面的太陽能是世界能源總需求的三千多倍,若在日照充足的地方鋪上長、寬各為700公里的太陽光電板,就足以供應全世界的能源需求。作為海島的台灣,從南到北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200小時,日照資源十分充沛。社會企業公司「一人一千瓦」專案經理謝馴芬告訴我們,每人投資一千瓦太陽光電,每年可以生產電力1200度,這相當於一人的全年平均用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屋頂出屋頂,共同實踐我們的能源未來」,「一人一千瓦」計劃試圖以協力的方式,推動公眾對小型分散能源系統的認識與實踐。
陽光伏特家 ( Sunny Founder) 作為全台首創的綠色電廠眾籌平台,更是備受關注。我們知道,太陽能電廠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威脅較小,同時也不像水力發電那樣可能造成數以萬計的移民問題,是一種相對友好的發電方式。因此,世界各地都有許多的企業投資興建太陽能電廠,來獲得售電的穩定收益。動輒數百萬、數千萬甚至是數億的資金門檻,讓一般民眾只能望洋興嘆。而陽光伏特家這個眾籌平台的出現,得益於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陳慧萍在其博士論文研究中的發現。「太陽能領域存在兩大問題:一為太陽能應用端少;二為民眾參與少。」陳慧萍博士說,她所最為關注的,是一般人如何以更簡單、更有感的方式參與科技的發展。因此,她有了創造一個眾籌平台的想法,希望籍此普通民眾能以更小額的資金輕鬆參與能源轉型實踐,同時分享綠能發電收益。
很快,陳慧萍結識了兩位工程碩士馮嘯儒和鄧維侖,並邀請他們共同創辦「陽光伏特家」。2016年10月,眾籌項目正式上線,民眾通過手機或者電腦自由選擇電廠標的,購買一片或數片太陽能板,即可成為電廠合伙人。以該平台推出的第一座全民陽光電廠「台南擔仔一號」為例,其屋頂共架設44片260瓦太陽能板,總建置量為11.44kWp,躉售電價為台幣6.4813元,屋頂租金為售電金額之5%。太陽能板每片售價為台幣15600元,每片預期年收入台幣1494元,預計9年可收回投資,預估內部報酬率為7.46%。網頁上的電廠信息(包括何時完成掛錶,何時開始發放電費等等)一目瞭然,投資者彈指之間即可成為陽光電廠合伙人,未來將以每2個月一期的頻率回收電費,持續獲利20年。
「平台資訊透明度是最大的價值。」陳慧萍博士說,用戶在「陽光伏特家」可以輕鬆掌握電廠進度、發電數據和售電收益,這樣信任感、參與感和體驗感都能得到提升。任何一種投資都會有潛在的風險,如太陽能電廠最大的風險是不可抗的天氣因素,同時項目運轉情況也會受到人為管理因素(如太陽能面板的清潔)的制約。陳慧萍博士建議(潛在的)投資者,「不要只買一個電廠,分散風險」。此外,項目方承諾,如果遇到不可抗風險,將會把保險金額分配給投資者。
「只要每天的太陽升起,陽光就能自動幫您存錢」,「綠益共享」模式讓投資者得以分享6-8%的內部報酬率。除此之外,公眾還能通過該平台參與「綠能公益」。所謂「綠能公益」模式,即結合企業和公眾的力量,為弱勢群體建造太陽光電系統,依託政府的再生能源政策將電力躉售給電力公司,將愛心放大1.6-1.8倍,持續回饋社會20年。憑藉這種方式,「陽光伏特家」目前已實現多起公益計劃。其中,台灣地區第一個由企業領頭、全民參與的綠能公益專案「2017種福電」,募資共計達成台幣550萬,放大愛心1.77倍,發電收益將資助「屏東福慧大同之家 」。2018年延續綠能公益計劃,募資909萬,於桃園真善美基金會屋頂裝設太陽能板,守護「憨兒」成長20年。
截止目前,「陽光伏特家」共計完成專案40個,已有近8500人次通過出資、捐款或者提供屋頂的方式參與項目,累計發電量超165萬度,平台累計交易量超1.4億,已實現分配電費超965萬新台幣。
「陽光伏特家」創辦人陳慧萍對於太陽能的前景十分樂觀。根據台灣頒布的《再生能源條例》,2025年將有20%的發電量來自再生能源,太陽能的市場份額大約可達1.2兆,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更多「2018兩岸媒體交流」精彩報導,請點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