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半島儼成「銀合歡廊道」 切斷! 種回原生林有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恆春半島儼成「銀合歡廊道」 切斷! 種回原生林有效

國土綠網系列報導(7)

2018年12月17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屏東報導

台灣平地野外常見的銀合歡,已引入台灣數世紀,其攻城掠地的本性不但未受控制,仍逐年擴張,使得恆春半島從枋山沿著海岸已然形成「銀合歡廊道」!今年在國土綠網計畫挹注下,屏東林管處擬打破「廊道」,種回原生林種,讓陽光透入林內營造地表植被,增加野生動物覓食活動棲地,接回失落的食物鏈。


不知不覺中,銀合歡在恆春半島形成一條堅實的廊道,由於不斷擴張又無法提供野生物棲息環境,需加以切斷讓原生植被收復原棲地。製圖:屏東林管處

拼湊恆春半島原始生態景觀

「我們跟著委託監測團隊在銀合歡純林邊觀察,聽不到鳥叫聲;比較有成效的復育林帶,就有鳥築巢,聽得到鳥叫。」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作業課長張智強說,密不透光的銀合歡林相,缺乏地被植物,野生動物也不來。

根據調查,銀合歡繁殖力強大,每年每平方公尺可生產8000顆種子,種子發芽,密密麻麻形成單一林相,除了一些伴生植物,絕多數原生樹種無法生長。夏天銀合歡的葉片長得旺盛,樹冠層密布,地被植物長不出來,缺乏食源下,動物也走不進來;經過幾年監測造林現場的植被變化和動植物狀況,發現復育成林後,野生動物進來了,食物鏈因此逐漸串聯。

屏東林管處自2005年起即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聯手剷除國家公園園區內的銀合歡,並以石牛溪為界,以南屏東處、以北墾管處負責。受限於人力經費等資源條件,進展有限,只能勉強維持一些生態熱點不受影響。

「早先的航照圖顯示,以前整個恆春半島幾乎都是相思樹林。」張智強解釋,相思林約三、四十年後就老化衰敗,雖地被有母樹下種,堅硬的種皮如無外力刺激難以發芽;相對的,銀合歡的種子不需要刺激,一進入土地就能發芽;競爭不過銀合歡的情況下,相思樹林只能被銀合歡純林取代。

同樣的原理也複製於過去恆春半島瓊麻林、耕地,因產業蕭條、廢耕等因素,缺乏人為經營管理,淪為銀合歡攻城掠地的成果。

2015年的十年檢討,除了屏東處、墾管處,再將獅子鄉以南,枋山鄉、車城鄉、恆春鎮、滿州鄉、牡丹鄉等六鄉鎮,定義為恆春半島,搭建夥伴關係,並以屏東林管處為主力持續移除,首先針對道路兩旁以及景觀區進行移除,有多少經費就做多少。

有了國土綠網經費後,清點過去移除銀合歡造林地,從海邊往山區串聯各復育造林區塊,檢視移除銀合歡後所增加的野生動物活動範圍及棲息環境。「過去是考慮居民行車視線,現在則是把整個生態系考慮進來。」張智強說。

這一次,也將國產署加入夥伴關係,提供一些未經營的土地,由屏東處造回恆春半島原始的林相,以六年撫育,再任其演替。

「造林過程中,我們請廠商保留林地中自然下種的原生林木,砍草時不能移除,只要保留下來,都納入造林存活率計算。」張智強說,有別於過去以造林的目的樹種計算成活率,這項計畫計算原生樹種自然下種率格外有意義。

國軍移防銀合歡侵機而入

實地走訪幾處造林地,位於屏東縣車城鄉海口段的潮害防備保安林,原本是國軍砲陣地,過去因軍方演習,長期有戰車穿越、夯實,沒有植生;移防後荒廢一段時間,才交由屏東處造林。此時正逢相思樹開滿黃花,形成特殊的景觀;黃槿、苦楝、草海桐、白水木、欖仁、木麻黃、水黃皮、海檬果是當地原生樹種,也是主要的造林樹種。


相思樹在強風下發展出來的生存策略。攝影:廖靜蕙


砲陣地移除銀合歡造林後的成果。屏東林管處提供

相較於海風,東北季風吹打恆春半島的威力更強大。12月的「落山風」吹得一行人搖搖擺擺前進。風從北邊下來,隨著里龍山缺口下到聚落,正好有保安林保護。為了擋風,樹種各憑本事站穩。一般新植的海岸樹種擋住強風的秘訣,就在每十公尺一排的「防風籬」設置,當降低海岸鹽霧及季節風吹襲,才能提高苗木生長及成活率。

但是,恆春半島的東北季風是多風向的,後來也不圍防風籬,而以竹柱為支持。

屏東處作業課承辦朱育儀表示,此處為海岸平地,造林前為銀合歡入侵純林,整地方式採全面移除銀合歡,即剷即造,林地內原生長樹木皆保留,砍除之銀合歡殘枝整齊排列於草列。造林以每公頃栽植4,000株林木為準,前6年乾旱季節編列灌水作業。6年造林期滿,就任其自然演替,理論上,一旦成林,應可抑制及減緩銀合歡再生長。

「六年後都會成林,慢慢地讓銀合歡弱化。」張智強說,弱化後無力成長,就形同雜草,造林的林相得以覆蓋演替;監測計畫也同步進行,了解復育後的林相與銀合歡入侵的情形。

「即使造林樹種無法如期成長覆蓋,至少爭取時間讓原生植被演替上來,盡量恢復恆春特有的熱帶林。」張智強由此說明,造林的重要意義。「這幾年想樹怎麼種才有效,我們稱樹海戰術,因為銀合歡太厲害了。」

斬草除根也得因地制宜

即使是入侵種,不過大面積移除銀合歡,有沒有水土保持風險?張智強說,隨著保育、水土保持的觀念改善,有幾次移除過程,都引發民眾關切。2016年移除小尖山8公頃國產署土地上的銀合歡即為一例。

此處地目是農牧用地,因廢耕荒廢而長滿銀合歡,形成純林;又因位於道路兩旁,當以機具連根剷除後,地表裸露尤其明顯,而使得民眾、輿論交相指責。經過這次教訓後,為避免民眾誤解,每塊造林地作業時都會掛布條,說明整地是為了移除銀合歡復育造林。


小尖山農牧用地因銀合歡入侵,形成如森林的樣貌。圖片來源:屏東林管處


移除銀合歡之後,呈現裸露現象引起輿論批評。圖片來源:屏東林管處


種回原生樹種後,逐步恢復原始林相,土地也變更為林牧用地。圖片來源:屏東林管處

移除銀合歡必須斬草除根,因此像農牧用地較無水土保持問題,以機具挖除最有效率;若為山坡地,就須更具彈性的移除方式。除了遵守水土保持相關法令施作,若位於國家公園範圍內,也須依法函文申請,在主管機關同意下施作。

屏東處在林班地設置保護帶,做法是砍十公尺留3公尺的銀合歡,從整棵留下來,到最新做法只保留1.5公尺高。這項作法也通過今年雨季的考驗,擋住8月恆春兩千多公釐的雨水沖刷。


在山坡地移除銀合歡會設置保護帶,每十公尺保留三公尺高1.5公尺銀合歡植株。攝影:廖靜蕙


山坡地移除銀合歡所設置的保護帶空拍圖。圖片來源:屏東林管處

歷經四百年銀合歡持續擴張

銀合歡也是台灣多數人的童年印象。早於大航海時期就隨著荷蘭人進入台灣,起初提供農業社會薪炭材和牛、羊、鹿等動物飼料。1970年代再引入是紙漿用材,卻因木蝨危害,所以不再生產。荷蘭人引入的是夏威夷型,紙漿用材則屬薩爾瓦多型。薩爾瓦多枝幹較粗,目前移除的主要是夏威夷型。

或許有人質疑,銀合歡在島上歷經四百多年,有一定程度的適應,何以仍積極的鏟除?對此,張智強說,銀合歡並未馴化或達到生態平衡,它找到機會就擴張勢力。

「(2016年9月)莫蘭蒂颱風來了之後,銀合歡樹葉整個吹落,忽然間看到整個恆春半島的銀合歡反白,我請研究團隊趁此機會,用衛星影像拍攝辨識,計算銀合歡面積。」這一算才知道,銀合歡的面積增加了,約五千公頃,並形成一條堅實的廊道。

張智強覺得不可思議,這麼多年,每年剷除至少也有一兩百公頃,也開會追蹤其他單位執行,怎麼還是增加?

於是林管處再啟動三年追蹤計畫,每年套疊追蹤增加的區塊。他評估,有些單位執行時未連根拔除,可能是銀合歡死灰復燃的原因。「銀合歡的特性,砍一根長五根;除了地下種子庫,空中果實的種子庫更多。」雖名為移除銀合歡,但計劃目標仍是抑制擴散、盡可能的限縮其面積。

這項計畫從一開始套圖、現地勘查、找出土地地目,再把管理單位找來,到委託屏科大森林系研究團隊監測、以衛星影像判斷銀合歡密度,以100%、75%、50%排列處理的優先順序。這一場移除銀合歡的耐力賽,屏東林管處設定十年目標,以此詮釋恆春半島國土綠網的核心價值。

跟著他們移除銀合歡(夥伴關係):屏東縣政府農業處、水利處、獅子鄉公所、枋山鄉公所、車城鄉公所、恆春鎮公所、滿州鄉公所、牡丹鄉公所、農田水利會、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國防部軍備局、中華電信、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 2018.12.17更新修訂:原文「一公頃土地就有17萬顆銀合歡種子」,更正為「每年每平方公尺可生產8000顆種子」。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