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奇 VR 生態館》離島旅遊旺 正是推動公民科學的幫手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驚奇 VR 生態館》離島旅遊旺 正是推動公民科學的幫手

2019年03月15日
文:朱雲瑋(屏東大學兼任講師、《驚奇 VR 生態館》節目顧問)

公民科學是由科學家帶領一群非科學家身分的公民進行科學研究,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最主要還是在大量數據的收集。科學家的研究經費有限、研究人力有限,且無法將所有的經費集中在某一個地區,尤其如果是大尺度的研究,就更是需要收集到相當數量的數據,這時公民就能夠發揮作用了。

像是距離台灣較近的離島有澎湖群島、小琉球、蘭嶼、綠島,這幾座離島的狀況各異。其中,澎湖群島是最大的島嶼,面積大且路途遙遠,在遊客總量管制上有著先天的優勢。小琉球則是最接近台灣本島的離島,加上近年來船隊不斷地擴增、船班不停地追加,導致登島人數不斷創新高,而這個現象也發生在東海岸的綠島,和蘭嶼比較起來,綠島距離台東比較近、交通較為方便,因此每年的登島人數也是不斷攀升。

在小琉球及綠島登島人數已明顯超過環境負荷量,且還在不斷地增加之際,我們來看看公民科學可以在這兩座小島上發揮什麼作用。

前往離島遊玩的旅客,除了觀光之外也可以參與科學研究。圖為小琉球海岸,公視「驚奇VR生態館」提供。

前往離島遊玩的旅客,除了觀光之外也可以參與科學研究。圖為小琉球海岸,公視「驚奇VR生態館」提供。

舉例來說,近年來小琉球的觀光會發展得這麼快速,綠蠵龜扮演了相當重要的推手。小琉球是綠蠵龜生活史的中繼站,成群的綠蠵龜將此處做為覓食場,少部分做為產卵場。大量的遊客在這個島上來來去去,相同地,大量的海龜也在此處來來去去。

如果可以利用遊客們在小琉球遊玩時不經心的拍攝或是好奇所拍下的照片來做分析,就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小琉球到底有多少隻綠蠵龜?綠蠵龜的雌雄比例?綠蠵龜偏好的環境?綠蠵龜停留的時間?甚至和其他國家合作,還可以知道綠蠵龜洄游的路徑、產卵場等資訊,這樣是不是相當地完美呢?不要以為這是痴人說夢,目前在小琉球就有這樣的機制存在。

因為綠蠵龜臉部的鱗片樣式各異,藉由此特性而發展出綠蠵龜的臉部辨識系統,只要潛水員、浮潛遊客甚至陸地上賞龜的遊客,把拍到的綠蠵龜側臉(左右臉有著不同的花紋)上傳到「海龜點點名」的網站,就會有專業人員幫忙辨識、建立資料檔,如果是新記錄個體,提供照片者還有命名的機會。

利用此機制我們就可以知道到底有幾隻個體在小琉球活動?有多少個體是留龜?甚至腫瘤龜的後續追蹤。在海洋大學先前利用臉部辨識的調查結果就記錄到四百多隻次的綠蠵龜,辨識出 163 隻個體,其中七成會是遷移性的,三成是留在小琉球的留龜。試想如果擴大參與拍攝海龜臉部辨識的群眾,對小琉球海龜的基礎研究將會有多大的助益!

至於在綠島,目前尚未發展出較為成熟的公民科學,但是仍是有一群潛水教練在默默關心綠島的海底生態,有的專門拍攝各式各樣的海蛞蝓、有的是專門拍攝各種豆丁海馬、有的長期記錄鋼鐵礁等,其實已經有發展公民科學的潛能了。只要有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者帶頭整理這些已經存在的資料,或許就可以開啟另一個公民研究的新篇章。

讓離島旅遊也可以成為推動公民科學的幫手01

綠島的海底生態,可以透過潛水客的觀察與記錄,推展公民科學。 公視「驚奇VR生態館」提供。

那尚未有科學家參與之前,我們要怎麼做才讓我們的資料以後可以提供科學研究做使用呢?

第一是將得到的資料做完善的整理,不論是觀察或影像,只有完整標示記錄的資料是可供利用的。比方說拍到一隻海蛞蝓,如果資料上只有記錄物種名,那充其量只能當做物種普查的資料。但是如果還有記錄經緯度、深度、水溫、棲地環境、數量,那就可以有更廣泛的應用了。

第二是力求資料的正確性。任何資料首重正確性,有些有圖像的資料還有修正錯誤的機會,如果只是單純的記錄,資料的正確性就十分重要了。因此維持良好的資料品質是該筆資料能否做為科學用途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有規律性或是長期性的記錄,這樣才能提供大尺度的研究所需,也是目前科學研究中最缺乏的一塊,但這卻是在地人的最大優勢。綜合以上三點,就可以使一般素人觀察者的資料也可以轉換成科學家所需的科學資料。

在公視《驚奇 VR 生態館》的節目中,我們不斷地提出公民科學家的概念,並藉由每一集認識不同的生態領域,希望讓大家更了解公民科學家是怎麼一回事,並有機會為台灣生態的科學研究貢獻一份心力!

※《驚奇VR生態館》播出時間:公視頻道,每週六下午3點

節目官網:https://www.pts.org.tw/vrmuseum/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