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在菱里》紀錄片首映細數保育19年 水雉成鳥1024隻史上最多 | 環境資訊中心
享綠生活

《雉在菱里》紀錄片首映細數保育19年 水雉成鳥1024隻史上最多

2019年09月15日

轉載自農傳媒;文:陳儷方;圖片提供:林務局

官田的菱角田裡,有種野生動物很寶貝,人們致力於棲地保護將近20年,牠們才從50隻的微弱族數量,茁壯成為千隻的族群,牠有優雅的外號「凌波仙子」,當地人叫牠「疼某鳥」,牠們就是「水雉」。今年夏季,全台水雉繁殖族群再創新高,成鳥數量已達1024隻,築巢在台南市官田區的水雉,就佔了77%,官田穩坐全台灣水雉族群量最多的區域。保育水雉的19年歷史點滴,都收錄在《雉在菱里》這部紀錄片裡頭,9月10日舉辦首映。

參與水雉保育的農民林丙火說,「我剛開始只是想保護這隻鳥而已,沒想到後來也是保護了自己,因為不噴農藥,自己就不會被農藥所毒害」,只是想保護這隻鳥的初心,大自然回饋的是更多,「做久了,發現田裡的生態豐富起來,以前是死氣沉沉一片,現在是蟲多、鳥多、老鼠多,連蛇也多了起來」,水稻農陳鴻偉笑著補充,「只有農作物變少了」。

水雉在菱角田裡築巢,也在菱角田裡覓食,比較少到水稻田裡來,陳鴻偉說,「水稻田的環境不利於水雉築巢,但水雉會來覓食,只是若田裡的蟲不夠多,牠是不會來的」。不過,極端氣候讓參與友善耕作的農民很頭痛,廠商收購友善耕作的農產品價格是固定的,但因為氣候不好,收成量變少,價格又固定,收入就會減少,農民反應,現在的收購價已十年沒有調整。

首圖:《雉在菱里》紀錄片首映細數保育19年 水雉成鳥1024隻史上最多(※ 圖片提供:林務局。轉載自《農傳媒》,原文標題〈《雉在菱里》紀錄片首映細數保育19年 水雉成鳥1024隻史上最多〉)

官田水雉保育為人所熟知,起因為2009年發生水雉集體中毒事件,林務局因此與慈心基金會、水雉生態園區合作推動「農田生態保育營造——綠色保育標章認證」行動方案,輔導園區周邊區域的農民,以不使用農藥和化肥、環境友善的農法耕作,並與農友簽訂「官田區水雉棲息合作協議」,每年12至1月保留適當的水域,確保水雉冬季覓食的安全。

林務局長林華慶在《雉在菱里》首映會致詞時表示,從水雉的保育反思另一個問題,石虎保育,跟水雉的情況一樣,關心的人都很多,但能否成功真的要靠在地居民,水雉與石虎都是很典型的里山動物,「如果我們希望在地農民了瀕危的野生動物犧牲一些,我們也應該多付出一些。」

林華慶指出,林務局自7月起針對石虎推出生態給付,只要田裡發現石虎,或是願意為了石虎在田區採行友善耕作措施,都能得到政府的實質獎勵,現在苗栗、南投試辦,明年就會正式實施,「不只是石虎,我們也會回到官田,針對官田友善水雉的耕作行為,也會包括在生態給付裡頭」,「水雉與現正需要脫困的石虎相同,關鍵就是在地民眾的支持,也需要有其他民眾的鼓勵、當他們的後盾」。

水雉爸要負責照顧小孩,水雉因此得名「疼某鳥」。
水雉爸要負責照顧小孩,水雉因此得名「疼某鳥」。

採友善方式耕作的菱角田,提供水雉棲息處,讓牠們可安心覓食築巢。
採友善方式耕作的菱角田,提供水雉棲息處,讓牠們可安心覓食築巢。

※ 本文轉載自《農傳媒》,原文標題〈《雉在菱里》紀錄片首映細數保育19年 水雉成鳥1024隻史上最多〉

農傳媒

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以「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為宗旨,關注農業各個面向的專業網路資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