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過二戰煙硝的化石 證明台灣也有鱷魚公主:豐玉姬鱷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躲過二戰煙硝的化石 證明台灣也有鱷魚公主:豐玉姬鱷

【保育古生物學系列】

2019年11月19日
文:蔡政修(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插畫:摸背鰭

豐玉姬鱷

以日本海神之女命名 「豐玉姬鱷」只存在日本?

「豐玉姬」在日本神話中是海神之女的名字。豐玉姬鱷,則是已經滅絕的鱷魚類群,目前在豐玉姬鱷屬中,僅有一種鱷魚:待兼豐玉姬鱷(Toyotamaphimeia machikanensis)。

目前所知的待兼豐玉姬鱷,最早被發現時,還沒有這個優雅又帶有公主風的名字;其模式標本在1965年時,原被命名為現生馬來鱷屬的新成員:待兼馬來鱷。

不到20年,青木良輔(Aoki Riosuke)在1983年就認為:「待兼馬來鱷」的形態特徵與現存馬來鱷屬相當不同,例如前者上顎齒的第七顆牙齒最大等,因此賦予牠新的屬名:豐玉姬。在日本神話中,豐玉姬化身成了鱷魚,青木因此以之命名。

自從豐玉姬鱷被確認之後,已發現的相關化石標本,不論是可以鑑定到物種層級的待兼豐玉姬鱷,或是其他不完整、只能鑑定為豐玉姬鱷類的標本,全都在日本發現,所以以日本神話的角色來命名,似乎也蠻恰當的?

但這也就是古生物學研究的樂趣和魅力所在了,因為我們永遠無法確定在別的地方,一定沒有其蹤跡:沒有證據,不是證據。

躲過二戰煙硝 1936年台南發現的鱷魚化石:台灣也有鱷魚公主

去(2018)年的一篇研究文章,就指出了台灣其實也有豐玉姬鱷的存在!

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平山廉(Hirayama Ren)和其當時的碩士研究生:伊藤愛(Ito Ai)在整理蒐藏庫時,注意到了一些在二次大戰前所保留下來的古老箱子,上面清楚的標記著:裡面有台灣的鱷魚!

偵探式的研究也就此展開。所有的線索指向了一篇1936年所發表、大約只有半頁篇幅的文章。

德永重康(Tokunaga Shigeyasui)在1936年記錄了在台南所發現的鱷魚化石。雖然整篇文章很簡短、也沒有照片或是標本的繪圖,但其對於化石形態的描述,清楚的讓伊藤愛斷定他們手上所握著的鱷魚化石就是德永所記載的標本。

經歷了二次大戰,德永的這批標本原本被認為已遭受破壞,原來竟躲過了槍林彈雨,在早稻田大學蒐藏庫裡地毯式的搜索後,還有機會重新面世。

因為標本不完整、再加上德永在1936年時,手邊可以參考、比對、分析其化石形態的資料並不多,他只有簡短的下個「這化石可能是新物種」之類的結論。

從1936年到平山廉、伊藤愛他們重新去檢視德永這件標本的21世紀這段期間,許多新的鱷魚化石陸續為古生物學家所發現、描述、命名,包括待兼豐玉姬鱷等。

經過詳細的研究與分析,伊藤愛等人發現德永於1936年所記載、在台南所發現的鱷魚化石形態和豐玉姬鱷相似:有著第七顆上顎齒最大的特徵。但因為這件標本只有上顎的一部分,難以進一步判定是否為待兼豐玉姬鱷或其他新種。最後在2018年的研究文章中,將其定調為:豐玉姬鱷類的未定種(Toyotamaphimeia sp.)。

從地理分布來看,這不僅是第一次在日本之外發現了豐玉姬鱷類,還清楚指出豐玉姬鱷類也能生存在台南等熱帶地區:這也是目前豐玉姬鱷類最南端的出現點。

為何消逝於演化洪流?古生物學研究應用於當今保育危機的可能

或許更有趣、令人省思的是其歷史觀點。因為這件台灣豐玉姬鱷類的化石其實在1936年就已被德永記載,早於1965年在日本大阪所發現、並進而在1983年被修改為:待兼豐玉姬鱷的化石。如果我們能早點投入心力、資源去研究,或許現在的「豐玉姬鱷」就不會是「豐玉姬鱷」了。既有的歷史無法被改寫,但如果願意的話,我們腳底下其實還埋藏著許多古老的新物種和有趣的故事,靜待我們挖掘其存在及價值。

古生物的研究工作,不只是能讓我們知道遠古的生物多樣性,藉由更多深入的研究,我們真的很希望能理解為何有些類群可以延續生存,但有些物種卻會在演化的洪流之中消逝:像是台灣的豐玉姬鱷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導致他們完全消失在這塊土地上?有了這樣的先備知識,或許我們才能真的以更寬廣的視野來因應我們目前所面臨的「第六次大滅絕」。

參考資料

  • Aoki R. 1983. A new generic allocation of Tomistoma machikanense, a fossil crocodilian from the Pleistocene of Japan.  Copeia  89-95.
  • Ito A, Aoki R, Hirayama R, Yoshida M, Kon H, and Endo H. 2018. The rediscovery and taxonomical reexamination of the longirostrine crocodylian from the Pleistocene of Taiwan.  Paleontological Research  22: 150-155.
  • Kobatake N, Chiji M, Ikebe N, Ishida S, Kamei T, Nakaseko K, and Matsumoto E. 1965. Discovery of crocodile fossil from the Osaka Group. The Quaternary Research 4: 49-58.
  • 德永重康。1936。日本にて鰐の化石の發見。地質學雜誌  43:432。(Tokunaga, S. 1936. Discovery of fossil crocodile in Japan.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43: 432, in Japanese)
  • 蔡政修 2018 在圖書館發現臺灣百萬年前的野生鱷魚:豐玉姬鱷
  • 蔡政修 2019 追尋臺灣大型「古」生物之旅。科學月刊591:40–45。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蔡政修

2004年參與了轟動一時的抹香鯨解剖,從此墜入了鯨魚的世界。從事鯨魚化石及演化的研究,陸續到世界各地看鯨魚標本,寫論文之餘書寫科普文章,讓大眾更進一步的瞭解鯨魚及演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