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之星】一針見血的雙面刺 外表尖銳自有芬芳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自然谷之星】一針見血的雙面刺 外表尖銳自有芬芳

2020年02月23日
文、圖:王俊貴(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實習生)、何京翰(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專案執行)

剛來到自然谷時,風和日麗的天氣正適合觀察,一路上看著許多有趣的植物與節肢動物。在路過茂密的樹叢時,有一種植物令我印象深刻,長滿著暗紫紅色的刺,看起來一副不好惹的樣子,在它的地盤裡張牙舞爪,對路過的生物都不懷好意。走著走著沒注意看腳邊,感受到刺痛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這時褲子擋不過它的攻擊,留下了一劃劃鮮紅的痕跡,直接用手去撥開手也被刺到,十分的煩人,讓我對它第一印象十分糟糕,是除了大花咸豐草之外我最不想遇到的植物,得知它的名字時讓我永遠記住了它,名字是雙面刺。


雙面刺的尖刺主要是為了防止動物啃咬。攝影:王俊貴

雙面刺的葉形為較長的橢圓形並呈現對生的樣子,且葉緣有微微凹陷進去的鋸齒狀,長刺的地方有葉軸的上下、莖部、枝條、小葉的兩面,幾乎全身都有刺。

「雙面刺」顧名思義就知道它的特徵,查詢資料後得知雙面刺的葉片不一定長刺時其實滿驚訝的,有的只長一面,有的兩面都不長,尖刺主要是為了防止動物啃咬。


左圖只長單邊刺(下半);右圖沒長刺。攝影:王俊貴

看到雙面刺時可以用其他感官認識它,它有二個與外表完全不相符的特徵。一個是它的氣味,將一小片葉子摘下來(要小心會刺到手),搓揉後有股奇特的香味,味道很像添加於化妝品的精油,可惜這股味道容易在短時間內消散。此外,搓揉時觸覺上有些滑滑的柔順感,在這充滿尖銳的外表下誰也想不到摸起來的感覺是這樣。透過陽光仔細觀察它的葉子其實也能找到芸香科植物特有的透明腺點,正是它香氣的來源。

如同其他芸香科植物,雙面刺也是一些鳳蝶幼蟲的寄主植物,例如:黑鳳蝶、玉帶鳳蝶、琉璃紋鳳蝶等,而我很幸運地觀察到黑鳳蝶的幼蟲。雙面刺長刺用來預防動物啃食,黑鳳蝶幼蟲卻在葉面上悠閒自在享用著雙面刺大餐,讓我覺得大自然的設計挺有趣。過去的自然谷之星有黑鳳蝶的詳細介紹,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這是黑鳳蝶的幼蟲,側面及正面近距離的模樣。攝影:王俊貴


幼蟲擬態成鳥糞的模樣,在成長成5齡變綠之前是看不出來的,有可能是玉帶鳳蝶或黑鳳蝶的幼蟲。攝影:王俊貴

看到葉子上下都充滿刺的植物不要直接斷定它是雙面刺喔!有另外一種外觀相似的植物,名字叫鵲不踏,別名是台灣楤木,這植物在幼株時常常被誤認為雙面刺,原因是葉子正反兩面和莖部都有尖銳的刺。差別在於雙面刺的葉子表面摸起來光滑;鵲不踏的葉子摸起來是毛毛且粗糙的感覺。鵲不踏並不是芸香科,而是五加科植物,所以葉子搓揉後對比之下也沒任何特殊氣味,從外表上更可以看得出它的葉緣鋸齒狀十分明顯。


鵲不踏葉子的葉緣有明顯的鋸齒狀。攝影:何京翰

平常生長在闊葉林底部的雙面刺,為了爭取更多的陽光,會尋找附近的物體攀爬上去,因此莖部的型態會有較大的改變,並且發生木質化,質感變的非常粗糙,老莖上的脊狀突起,乍看之下就像是狼牙棒。


雙面刺的老莖。圖片來源:Flickr(CC BY-SA 2.0)

雙面刺的花的顏色是黃白色的,苞片的顏色呈現淡紫紅色,性別是雌雄異株或雜性,目前二月看不到雙面刺的花,它的花期在三月到四月,過不久就可以觀察到,真是令人期待!


2019年2月於南河山觀察的雙面刺花朵。攝影:何京翰

中文名:雙面刺
別名:兩面針、崖椒、鳥踏刺
科名:芸香科 花椒屬
學名: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分佈:中國南部、台灣、中南半島、馬來西亞等國家。可在台灣低海拔山區之闊葉林下層找到。
特徵:

  1. 攀緣性藤本。
  2. 小葉細鋸齒狀,卵形至橢圓形,互生。
  3. 葉子的葉軸上下、莖部、枝條、小葉兩面皆有尖鉤刺。
  4. 花有雜性花或雌雄異株的單性花,聚繖花序。
  5. 花瓣外呈現淡紫紅色,內部呈現黃色。
  6. 型態是一回奇數羽狀複葉。

生態:可在全台灣低海拔的闊葉林下層發現,花期3至4月,果期7至8月,為一些鳳蝶幼蟲的食草。

※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