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食物養成記:電腦飛機來種菜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未來食物養成記:電腦飛機來種菜

2020年06月22日
公視記者 呂培苓 陳添寶 顏子惟

清晨六點,台東關山的一家早餐店,對坐吃早餐的,一個是種稻子種了50多年的周有鎮,一個是他認識才三年的新朋友,屏東科技大學的王裕民教授。老農和教授聯手,在花東縱谷的米糧大鎮關山,開啟AI務農的新時代。


屏東科技大學的王裕民教授與老農聯手,在花東縱谷的米糧大鎮關山,開啟AI務農新時代。

吃過早餐,教授帶著研究生,來到周有鎮出借的稻田,啟動無人機。從空中俯瞰。6月,正是水稻準備收割的時候,不過教授的無人機,可不是來空拍美景的,它正在紀錄稻子葉片的光譜。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師溫子萱說,「主要是有看葉綠素的情況,作物會大量反射近紅外光,反射紅光,我們根據這個來做計算。」

前一天在台東無人機紀錄的光譜,回到屏東立刻交給電腦運算。稻葉多、顏色又深綠的部分,代表葉綠素含量高。在電腦畫面中,黃色稻田區裡,葉綠素多的部分,就會呈現出橘色。「也就是說,它的氮含量,是比較高的。因此我們可以推測,他的水稻在這個地方,過量施肥了。」王裕民教授說。


過量施肥會造成稻子倒伏,畫面中兩張照片,是根據GPS在同一個地點拍攝。

過量施肥會造成稻子倒伏,畫面中兩張照片,是根據GPS在同一個地點拍攝。左邊是稻子成熟後,出現倒伏的地區。同一個地點,三個禮拜前,空拍機多光譜影像,已經顯現「這裡施肥過多了。」

關山的周有鎮一家,共同經營40多甲的水田。孫子周士堯說,這個多光譜影像系統帶來很多方便,「就不用像現在,還要用人的方式,用走的才可以知道,我這邊施肥太多,這邊施肥太少。」

同樣在關山,范呈豪的家族經營契作面積高達900公頃水稻田的碾米廠,他們已經開始用無人機噴藥及灑肥料,「靠這個一個早上可以處理4到6公頃,如果用人力一個早上就虛累累了,人工就差不多2公頃。」


范呈豪家族經營契作面積高達900公頃水稻田的碾米廠,他們已經開始用無人機噴藥及灑肥料。

如果施肥的無人機,搭載了水稻田多光譜GPS圖資,那麼就可以在肥料太多的區域,加速飛過,減少肥料釋放。

年輕的范呈豪希望,可以盡快累積水稻田溫度、濕度、光照的大數據,建立起災害預警系統,「你可以提前預防,減少農民的損失,政府也不用花大筆錢補貼農損。」

台灣的務農環境,從最早期的人力加上牛耕,轉變到機械栽種,現在是AI的時代了。不過達到這個理想前,還是有現實的阻礙。王裕民說,「所有的伺服器都在田區裡,我們沒辦法預測田區是不是有高壓電塔,是不是有火車的高壓線經過,是不是有手機基地台在干擾資料傳輸,是未來會面臨的最大問題。」

未來進入5G通訊,原本的3G、4G網絡,將更便宜地讓給非消費性通訊。但是,5G時代將會有更多的基地台。

極端氣候下的糧食問題,要嘛尋找適應新環境的品種,要嘛發展新科技幫助生產。前者曠日費時,後者有科技公害的爭論。

人類不斷追求經濟與物質的成長,看來,也把自己推進永無止境的賽局裡了。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未來食物養成記:電腦飛機來種菜】

06/22(一) 22:00首播
06/27(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