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親水的台灣 從民間呼籲水域解嚴 到政府向海致敬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尋找親水的台灣 從民間呼籲水域解嚴 到政府向海致敬

2020年08月10日
公視記者 呂培苓 顏子惟 陳添寶

宜蘭蘇澳東澳里的沙灘,一大清早,一群背上縫著「海洋國家、水域解嚴」布條的獨木舟舟友,準備下海。一旁,海巡署和宜蘭縣警察,拿著大聲公說明,「宜蘭縣政府在(民國)107年9月14日公告,南澳地區禁止水域遊憩活動。從座標圖來看,誠如你們手上的宣導單,從烏石鼻到和平溪口沿岸及近海,都是禁止水域遊憩活動範圍。」


宜蘭蘇澳東澳里的沙灘,一群背上縫著「海洋國家、水域解嚴」布條的獨木舟舟友,準備下海。


海巡署和宜蘭縣警察,拿著大聲公說明這裡是禁止水域遊憩活動範圍。

但這群舟友的目標,就是要往南划向管制範圍內的南澳神秘沙灘。他們為什麼明知故犯?因為想要爭取玩水、親水的權利。那麼,台灣要玩水有那麼難嗎?不是有很多人都在游泳、釣魚,玩衝浪板嗎?

這群抗議的人,主要是獨木舟和立式划槳(Stand Up Paddle, SUP)的玩家,包括業者。獨木舟和SUP,因為設備和技術的入門門檻低,容易上手,這兩年玩家人數迅速增加。也因此,出現要求解禁的聲音。

比如,公園裡面的小湖,為什麼很多都寫著「水深危險,禁止下水」?對玩獨木舟、SUP等浮具的人來說,水深五公尺和一百公尺沒有差別,因為他們就是用載具浮在水面上。「我過巴士海峽,我下面是1000多公尺。只要我能浮,海深千丈與我何干?只要我能游泳,水深千丈與我何干?」台灣第一位徒手操槳,花了56天,完成獨木舟環島創舉的前民生報記者張銘隆說。他認為,危不危險,跟「水深」沒有關係。

水庫,可以水上活動嗎?

另外,水庫也是玩家爭取開放的場域,因為比較起海洋和河流,水庫的水面相對平和,而且有山、有水、有風景。那麼,開放獨木舟、SUP或風帆等水上遊憩活動,會不會影響水質?或水波會不會影響壩體安全?

現況是,石門水庫有民眾的農牧用交通小船65艘、漁民小船72艘,還有民間經營的遊艇45艘。幾乎都是有動力、燒柴油的。


水利署考慮民眾遊憩需要,目前已在研擬辦法,開放石門水庫水上活動。

主管石門水庫的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局長江明郎表示,考慮到民眾遊憩需要,已經在研擬辦法,「將開放民眾水上活動的地方,集中在阿姆坪碼頭。這個水域相對寬敞,是三民溪和大漢溪的匯口。」江局長表示,水利署完成法定程序公告以後,大概9月底,就可以開放無動力載具到水庫進行遊憩。不過,只接受有立案的團體申請,不包括民眾個人申請。


近期就可開放無動力載具到石門水庫進行遊憩,不過只接受有立案團體申請,不包括個人申請。

海洋,如何安全解嚴?

而在海洋的部分,大部分縣市都有公告所轄海域的禁限區,這是根據《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賦予縣市政府的權利。目前,海洋水域的遊憩活動要不要開放,中央跟地方不同調。

2019年11月1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海洋基本法」,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要在2020年提出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2020年7月出席宜蘭岳明國小的風帆環島,還親自上船比「耶!」,拍了「向海致敬」的影片。


海洋研究院希望透過以水文大數據建立起來的風險分級建議,代替海岸禁止海域遊憩的禁令。

行政院的態度,趨向於解除更多的「海禁」,因此海洋委員會轄下的國家海洋研究院,委託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副主任董東璟教授規劃「風險海域劃設與管理策略」。將全國海岸分成57區,再依照各種不同項目的水上活動,比如游泳、獨木舟、風帆等,一年12個月不同季節,劃分成高中輕三種不同的風險指標。

比如獨木舟這項活動,建議初學者最好在浪高一公尺以下、風速和流速都在四節以下、水溫在20度C以上的「輕風險」環境從事活動。以台南市黃金海岸為例,划獨木舟的初學者,建議在3到10月區間下水,因為這裡的這個時間區段,整體環境條件是「輕風險」,比較適合初學者。

海洋研究院希望,將來透過以水文大數據建立起來的「風險分級」建議,代替很多縣市海岸禁止海域遊憩的禁令。以「風險海域」代替「危險海域」的觀念。


全國海岸分成57區,再依照各種不同項目的水上活動,不同季節,劃分成三種不同的風險指標。

台灣各縣市政府基於管理方便和防止民眾溺水等原因,對於海岸遊憩多有管制。比如桃園市46公里的海岸線,就禁限水上遊憩活動,除非是以訓練、教育等名目申請。而宜蘭縣南澳的神秘沙灘,也是水上活動愛好者希望解禁的目標。

南澳神秘海灘,因為2018年9月2日,一天之內發生好幾件落水傷亡意外,因此從宜蘭烏鼻石到宜蘭、花蓮交界的和平溪口,南北長達27公里的縣轄海域,禁止水上遊憩活動。

神秘沙灘海域是台灣東部常見的陡降地形,海面下的坡度尤其陡。陡降地形會呈現什麼現象?成大董東璟教授說明,「近岸海域是波浪破碎區,波浪在深水區平緩前進,但在碎波區的海面十分不穩定,加上東部海域坡度陡,常有較明顯的反射波,讓海象更顯混亂。」


神秘沙灘海域是台灣東部常見的陡降地形,海面下的坡度尤其陡。

這樣的海域地形,就不適合從事任何水上遊憩活動嗎?「像這樣的坡度,從事很多活動就不是那麼合適,比如說衝浪,如果掉下水,這個坡度可能造成的流也滿大的,游泳可能也不是那麼合適。但是如果從事有器具的水上摩托車、獨木舟,或許還可以,不會到高度風險,可能是中度風險。」董東璟解釋。

也就是說,這種地形如果遇到天候不佳,就會常常看見大浪,還有海浪衝到沙灘上的景象,如果在沙灘上散步、釣魚、開沙灘車,和在近岸游泳、潛水,是很危險的。尤其神秘沙灘這一帶,部分海灘只有三十公里寬度,很容易被浪潮影響。 所以,神秘沙灘一帶應該管制的,究竟是現在沒有被禁限的沙灘?還是現在被禁限的南北長達27公里海域?


台灣越來越多人喜歡水上活動,但是忽略水上安全意識。比如說很少人下水前會去看氣象預報。

類似這樣的沙灘地形遊憩活動,更要特別注意氣象報告。2018年9月2日悲劇發生那天,肉眼看起來天氣晴朗,但外海有個燕子颱風,「它在外海停留轉向日本,按照中央氣象局的定義跟研判,對台灣沒有直接侵襲的可能性,所以沒有發布颱風警報。但是當時確實是發布了湧浪或長浪警示,只是一般人可能沒那麼在意。」

國際衝浪學院ASI (Academy of Surfing Instructors)認證的立式划槳(SUP)教練駱文文表示,台灣越來越多人喜歡水上活動,但是忽略水上安全意識。比如說,很少人下水前會去看氣象預報,她呼籲大家做個有知識的水域玩家,「注意喔,新手一定要很注意三點:風、流、浪。」以風向來說,「如果風出去是離岸風,那可能回航岸上時會比較辛苦。所以我要預測,回來還是不是這個風。估量自己有沒有體力回來。」

如何打造親水環境?

河、湖、海洋等水域要不要更多的開放,關係水上體育競技項目的發展,也關係有沒有可能發展新的觀光事業。比如台灣在1980年代的「一村一漁港」政策,造成許多現在廢棄不用的老舊漁港。「台灣是全世界漁港密度最高,每七到八公里一個漁港,也就是說,只有我們有條件發展獨木舟驛站。可以吸引國內外來環島,獨木舟環島。」造舟教練溫志榮(大沐老師)如是說。

海洋研究院院長邱永芳認為,「目前我們也有可能會去思考廢棄或使用率低的漁港,如何去改造,讓它可以做成一個海洋農場。就是可以上山採橘子,也可以到海裡去抓魚的概念。」


水域要不要更多開放,關係水上體育競技項目發展,也關係有沒有可能發展新的觀光事業。

除了海洋開放的討論,台北海科大航海系兼任助理教授方凱弘表示,以台北盆地來說,市民生活領域有很多的河流,建議可以建立友善無動力載具,比如SUP、獨木舟、風帆等方便使用的碼頭,而且可以提供即時水文資訊,你可以附QRcode,透過手機連接網路,即時看到這邊的水文狀況,這才是最正確、即時的方式。」

河、湖、海洋等開放水域要不要更開放,由於《水域遊憩管理辦法》賦予各縣市政府管理的權責,目前各縣市政府都還在審慎評估當中。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尋找親水的台灣】

08/09(一) 22:00首播
08/14(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