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4日
摘錄自2020年8月23日中央社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自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針對2018年調查結果污染最嚴重的台灣東北及西南海域,加入季節與洋流特性作為變因,每一季分別於24個測點進行海水表層塑膠微粒的打撈、蒐集與分析,於日前公布研究結果。
基金會研究員温珮珍表示,台灣東北海域塑膠微粒數量遠高於西南海域,在夏、秋兩季差距可達20倍;尤其在基隆及東北角的檢測點,夏季時每立方公尺海水中就有約25個塑膠微粒。此次採樣調查,硬塑膠(如寶特瓶、包裝盒)占比依然最高,可見生活塑膠仍占大宗;其次為發泡塑膠,可能來源為漁業活動。
温珮珍表示,台灣夏季多吹西南風,洋流也以西南流向為主,夏季時東北角海面上可見許多蚵棚竹片、大型保麗龍浮球及碎片,推測因每年3至6月是西南沿海浮筏式牡蠣養殖的收成季節,同時也是保麗龍浮具的汰換季節,受到東北角海域的渦流牽引而滯留於此。其他季節則以硬塑膠占比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