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北台灣首座公民電廠,也是社會運動——點亮國境之北的屋頂陽光計畫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不只是北台灣首座公民電廠,也是社會運動——點亮國境之北的屋頂陽光計畫

送走核電的下一步 「陽光海岸、綠益創生」募資中

2020年08月31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蕭紫菡 新北報導

自1970年代至今,核一、二廠如影隨形地與北海岸居民纏繞了4、50年,如今分別將於2019與2023年陸續除役。沒有核電後的日子,仍有許多問題需要面對。像是,該再用什麼能源發電?核電除役長達25年,高、低階核廢料將存放於北海岸至少40年,面對沿海鄉鎮人口老化與外移,造成嚴重的世代斷層,反核議題又該如何在前輩們日漸凋零的情況下延續?

針對除役後的能源轉型問題,日前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與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共同發起「陽光海岸、綠益創生」的綠能公益計畫,將透過邀請社會大眾及在地友善企業捐款與出資的方式,推動北海岸首座屋頂太陽能公民電廠!地點選擇在「金山皇后鎮森林」露營區,以親近自然為理念,未來也將成為社區教育基地,並將收益與民眾共享。 

計劃目前已達標第一階段,盼更多民眾及企業支持。圖片來源: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計劃目前已達標第一階段,盼更多民眾及企業支持。圖片來源: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由下而上 翻轉能源選擇權

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表示,核電是一種集中壟斷的發電型態,核電廠興建過程仍處於戒嚴時期,缺乏民眾參與機制,在地居民只能默默承受核電帶來的成本與風險;但公民電廠透過民眾自主參與發電,發電收益也能共享。

最重要的是,「如果位於普遍被認為多雨、日照不足的北海岸,都能建造太陽能發電廠,台灣任何一個地方應當都可以,具有極大的示範作用。」

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理事長、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表示,「陽光海岸、綠益創生」是首次結合綠能發展與地方創生的公民電廠計畫,採用「公民電廠」與「公益電廠」的雙重參與模式。

「公民電廠」模式下,民眾可以購買一片太陽能板(新台幣1萬8705元),實現綠電選擇權。此外,還可以採取「綠能公益模式」捐贈太陽能板,將未來產生的綠色收益回饋北海岸在地團體,獲得守護綠色家園的永續力量。

計畫預計的最大建置規模為97.635kWp(共283片太陽能板)。計劃上線後,目前已有35位民眾出資,總共購買65片光電板,捐款金額將近24萬元。陳惠萍說:「我們已經成功跨出第一哩路,雖然距離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希望能號召更多人參與支持、一起實現這美好的公民行動。」

公民電廠座落於皇后鎮森林露營區,未來也將成為能源與文化的教育基地。圖片提供: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
公民電廠座落於皇后鎮森林露營區,未來也將成為能源與文化的教育基地。圖片提供: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

皇后鎮森林團隊代表郭冠雄表示,皇后鎮森林位於核一、核二廠中間,鄰近核電廠區,透過建置屋頂光電將可化身能源教育基地,積極推廣綠能理念。

而除了帶動自然體驗旅遊之外,更能將資源回饋鄉里。金山區因人口外移及老化,有許多弱勢兒童因家庭結構而處於教育資源不平等的困境。因此,金山皇后鎮森林團隊自發舉辦社區課輔班,提供弱勢孩童的學習場域。郭冠雄說,「裝設屋頂光電不僅是代表對於綠能發展的支持,未來屋頂光電的租金將自願投入原已進行中的課輔班運作,擴大社區教育基地,彌補弱勢孩子們缺乏的教育輔助資源。」

送走核電 重現在地生態的美好

回顧北海岸的反核歷程,身為核電廠在地的居民,歷經離鄉、返鄉、進而投入反核運動數十年的郭慶霖表示,公民電廠本身最大的意義,除了以綠能取代核能外,也讓反核運動能「從悲情、犠牲,走向再生的體系。」

「我從小學一路看核電廠蓋起來,自己童年的玩伴一一被迫遷,離開故鄉。長大後回來投入文史工作才發現,核電廠大大地改變了在地的人文生態:當地的潮間帶退縮了5公里,而石門一帶本來有很好的茶產業,也都因核電廠的設置而消失⋯⋯。」

從小住在核一廠附近的他,記得孩童時期的自己,在政府的宣傳資訊下,一直以為這是個「進步的建設」,在地的鄉親也以為多了一份工作機會,本都還支持核電,直到後來發現大部份的人都只能在裡頭做低階的清理工作,且機會並不多,而當時核電廠所有部門幾乎都是軍方直接派去的,在地人絕無法反抗。

郭慶霖後來曾到台北工作,約30歲時返鄉當美術老師,並開始從事在地文史工作。在創作的過程裡,他訪問了核電廠附近的居民,逐步發現核電廠對當地人文生態的摧毀。他說,很多被迫遷的居民,都面臨了極大的生存危機,像是自己家中被送養的二姐,就隨著當時的家庭遷到三重,家人無法再從事原本熟悉的農漁業,而只能在都市的鋼筋水泥裡,從事完全陌生的殯葬業,生計大受影響,也從此失去與故土的連結。

有些居民,至今面對訪談仍然不敢吐露太多,威權時期的陰影仍揮之不去。他曾想要把當年被迫遷的居民找回來,一起辦個「返鄉同學會」,但,「他們聽了搖搖頭,說:『家鄉整個都改變了,回去還哪裡找得到家呢?』」

有許多居民當時默默承受,後來才覺得不公平。也曾有個台灣唯一會講老客腔家族,原本一家九代都生長在此,就在核電廠的政策下從此搬離消失⋯⋯他一路訪談,並在2012年福島核災後完全投人反核運動,2013年辦了反核大遊行,造成廣大迴響。

對他而言,反核運動從早期的激烈衝撞,到現在的核電廠除役,是時候進入新的階段了。而這個階段,要好好思考「破壞後如何再生?」的議題。因此,兩年前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來找他及陽光伏特加一起談合作,他便著手尋找場地,思考相關論述。

「這不只是個公民電廠,也是社會運動的一環。我們如何在送走核電廠後,重新讓人看到在地生態的美好、重新思考能源的選擇⋯⋯公民電廠設置的過程中,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環。」

郭慶霖表示,本計劃最大的意義,也在復育地在地的生態及人文之美。圖片來源: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郭慶霖表示,本計劃最大的意義,也在復育地在地的生態及人文之美。圖片來源: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是發電廠 也是能源文化教育基地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希望核電除役後持續在北海岸推動能源新願景。為了表示支持,以組織名義投資6片光電板,成為公民電廠的一份子,未來也承諾會與在地合作,每年至當地社區舉辦年度活動,邀請所有認養光電板的支持者參與,讓公民電廠支持者「回娘家」,帶著家庭一起到露營區關心認養的光電板,搭配能源教育活動以及在地文化體驗課程。

此外,鄰近金山的文化大學副校長王淑音表示,文化大學將以實際行動支持北海岸公民電廠,除了派駐新聞系影像團隊為此案拍攝紀錄片,也會投入國樂系音樂團隊協助金山皇后鎮的課輔班音樂教育,讓學生將其在學校所學回饋在地。未來在光電設施建置完成後,也會利用跨域課程的教學團隊,與皇后鎮森林露營區合作,共同以此能源推廣據點進行長期性的地方能源教育。

「陽光海岸、綠益創生」計劃開跑,結合公民及企業力量,推動北台灣首座公民電廠。計劃推動者依左而右為皇后鎮森林露營區團隊代表郭冠雄、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理事長暨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文化大學副校長王淑音、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圖片來源: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陽光海岸、綠益創生」計劃開跑,結合公民及企業力量,推動北台灣首座公民電廠。計劃推動者依左而右為皇后鎮森林露營區團隊代表郭冠雄、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理事長暨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文化大學副校長王淑音、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圖片來源: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自從7月發動募資以來,本計劃至今已達成第一階段的募資,預計明年可正式啟用,歡迎社會大眾一起參與投資與捐款,協助計畫達成目標,讓台灣有機會看見不一樣的未來與選擇。 

如何參與「陽光海岸、綠益創生」計畫
1. 捐款支持:您的捐款將用來購買本案場光電板,其20年發電收益將回饋給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持續扎根核電監督與能源教育。
捐款連結:https://www.sunnyfounder.com/north-coast
2. 投資參與:透過購買光電板,將可親自參與能源轉型,實踐非核家園的願景,更可獲得20年來的發電收益。
投資連結:https://sunnyfounder.com/projects/252

作者

蕭紫菡

蕭紫菡,政大新聞系畢,現任《環境資訊電子報》、《故事:寫給所有人類的歷史》、《50+plus》、《人物誌》等特約記者,悠遊於文字與劇場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