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法治獎得主 為環境與大眾扮演守門人吹哨者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唐獎法治獎得主 為環境與大眾扮演守門人吹哨者

2020年09月23日
摘錄自2020年9月21日中央社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唐獎教育基金會21日舉行「唐獎第四屆大師論壇-法治場」,由唐獎法治獎召集人葉俊榮主持,今年因疫情影響,邀請法治獎得主透過視訊分享。

2020年唐獎法治獎得主由位於孟加拉的孟加拉環境法律人協會(BELA)、位於哥倫比亞的實現正義:法律、正義暨社會中心(Dejusticia: The Center forLaw, Justice and Society)、位於黎巴嫩的法律實踐進程組織(The Legal Agenda)等3個非政府組織共同獲得。

 孟加拉環境法律人協會執行長Syeda RizwanaHasan表示,孟加拉面臨空氣品質惡化、森林遭砍伐、河川污染嚴重等環境問題;為了讓民眾瞭解環境正義,協會透過社會宣導,提高民眾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並扮演守門人角色,如監督政府要求環境影響評估、食品安全等。

Rizwana提到,非政府組織有時卻會被政府扣上反對發展等莫須有罪名,或被限制集會結社或言論自由,加上經費欠缺、未做好治理工作等內部挑戰,很難吸引或留住好人才;非政府組織扮演公正客觀角色,動員民眾力量來達到永續發展目標,政府應該移除會影響非政府組織運作的障礙,讓組織發揮真正的力量。

法律實踐進程組織創始成員Samer Ghamroun分享,黎巴嫩欠缺真正獨立的司法單位,司法體系受政治或宗教團體干預,因此組織扮演吹哨者角色進行監督,避免權貴人士關說等不當行為積非成是,並將蒐集的資訊與民眾分享,讓大家瞭解司法部門的運作。

為推動司法改革,Samer表示,組織進行廣泛研究,透過雜誌、網站、社群媒體來帶動社會討論,同時也提出法律草案或建議,為弱勢群體爭取權益;但在推動過程中受到司法界很多阻力,加上社會環境影響,法律系學生寧願投身私人企業,卻不願進入非政府組織幫弱勢團體發聲,這都是組織面臨的挑戰。

「實現正義:法律、正義暨社會中心」創始人之一的Rodrigo Uprimny Yepes表示,組織目標是成為學術界和社會行動主義的橋梁,透過融合學術研究,進而擬定和參與公共政策,爭取法治自由的概念,藉此反對歧視和不平等,以實現社會正義。

「實現正義:法律、正義暨社會中心」執行長VivianNewman Pont舉例,哥倫比亞2016年簽署和平進程協定,結束政府與左翼革命武裝力量的內部衝突,組織透過研究發表論述和建議,幫助這段曲折漫長的和平轉型之路。

Rodrigo提到,他們所處社會歧視和貧窮問題嚴重,必須爭取法治自由的概念,反對歧視和不平等,但致力於推動社會正義的非政府組織常被污名化,造成許多理念無法自由傳播,弱勢團體無法獲妥善保障,因此組織也致力於促進民主程序,希望立場不同的團體能共同協商,縮小經濟上的不平等,避免社會分裂。


根據唐獎網站,三個團體的主要貢獻如下:

孟加拉環境法律人協會 (Bangladesh Environmental Lawyers Association) 由 Mohiuddin Farooque 博士於1992年創立,致力於提倡環境正義與法治。該協會是孟加拉最有影響力的環境團體,目前在國內六個城市有設點,並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正義的維護。面對其國內嚴重的環境污染與貪腐不法,此協會透過公益訴訟、立法倡議、研究出版與公眾意識培養等方法,提倡環境正義與法治。自1994年孟加拉國內第一個成功的公益訴訟,Dr. Mohiuddin Farooque v. Bangladesh & Others (1994) ,該協會已成功提出超過300個環境公益訴訟與多項立法提議。協會所處理過的議題涵蓋了河流污染、工業污染、非法開發、勞工權益、非法採礦、塑膠使用、濕地保護與船舶拆解等面向。

藉由對憲法的創新詮釋,孟加拉環境法律人協會成功突破孟加拉法院過去的解釋,創立公益團體進行訴訟的路徑。其創舉建立了該國後續社會運動者的訴訟基礎,也促成國內法院將環境權納入憲法保障生存權的範圍內。更重要的是,該協會持續為環境與弱勢發聲,挑戰政府的不法。孟加拉環境法律人協會的研究出版與訓練課程,也使許多社區、團體與個人更有環境意識與維護環境的能力。該協會在環境公益訴訟的持續著力,使其得以持續監督環境法律的執行。不僅改善自身國家的法律體系,也對於全球的法治與環境正義有重大貢獻。

實現正義:法律、正義暨社會中心(Dejusticia: The Center for Law, Justice and Society)創立於 2005 年,是設在哥倫比亞的學術研究及社會議題倡議組織,經由持續發起行動、出版文宣及提起訴訟的形式,作出莫大貢獻。身處在一個充滿血腥動盪的過去且社會問題叢生的國度,作為非政府組織,實現正義: 法律、正義暨社會中心堅信學術工作能夠貢獻於社會正義並帶動改革。

實現正義:法律、正義暨社會中心採取獨特的「兩棲」作業模式,將紮實的學術研究與充滿動能的社會運動有效地相結合來處理人權議題。事實上,該組織成員多為人權、憲法及轉型正義的頂尖學者。這些學者們亦有相當多的論著產出,並且都在國內外的知名大學內任教。

在擁有如此學術研究加持的背景下,中心亦著重於透過法律訴訟來強化法治,特別是涉及諸多敏感議題,包含反對(種族及性別)歧視、原住民權利、難民權利、轉型正義及環境惡化的指標案件中,向哥倫比亞國內法院及拉丁美洲國際法律平台,提起訴訟並獲得勝訴。以此,國家體制更加能夠確保眾人皆能享有人權的保障,同時亦能維護環境正義。實現正義: 法律、正義暨社會中心透過教育、公共論辯及國際合作的方式,在賦予弱勢邊緣族群權利並疾呼此類族群的需求能夠被聽見的倡議上,亦是引領在前。因此,促使在地社群和公民參與間有著更加良善的互動循環,進而在哥倫比亞國內以及諸多全球南方國家推動改革。

法律實踐進程組織(The Legal Agenda)自 2009 年創立,即致力透過結合多重專業領域的方式,成功強化了黎巴嫩國內的司法獨立及法治。其中包括了針對司法部門的研究及監督、協助成立法官社團以強化法官的獨立於政治影響力以外、草擬支持司法獨立之法案及尋求相關之聲援,並倡議關於支持司法獨立跟各式社會議題的論辯。

以此,法律實踐進程組織針對弱勢族群,樹立多項關鍵的權利保障及賦予權利的關鍵判決,保護包括針對移工、難民、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LGBT)、被強迫失蹤受害者之家屬等群體。為普及法律知識,確保訴訟中當事人的武器平等,法律實踐進程組織也發展辯護範例模式,提供前述弱勢族群法律辯護之指引。除了在黎巴嫩國內為相關倡議之先驅外,法律實踐進程組織也不斷拓展其服務至阿拉伯世界其他國家,並已在突尼西亞成立分支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