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礫冒險家 身處地震帶 台灣要有自己的特種搜救隊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瓦礫冒險家 身處地震帶 台灣要有自己的特種搜救隊

2020年09月28日
公視新聞 陳佳利 郭志榮 葉鎮中 顏子惟 陳添寶 陳慶鍾 許中熹

萬一受困,這會是你最渴望的。穿著顏色鮮明的服裝,為了拯救生命,他們拿自己的命來拚,危急時刻,他們是瓦礫間的亮點,是受困者的希望。


2000年通過的災害防救法將設置特種搜救隊寫入。2002年隸屬內政部消防署特種搜救隊成立。

九二一大地震造成五萬多棟建築全倒,位在台北市的東星大樓,是當時單一建築受困人數最多的,高達200多人。21年前的那一天,對當時參與搜救的新北市消防局副局長陳崇岳來說,一切還是歷歷在目。「九二一發生的時候,我們只有消防隊跟救助隊,當時的救助隊,沒有任何土方災害的救助能力。」

當時總共有21個國家,38支搜救隊與103隻搜救犬來到台灣,精良的裝備和訓練有素的搜救人員,讓消防單位大開眼界。侷限空間救援需要高度專業,這場地震讓政府意識到救災能力的匱乏,身處地震帶,台灣必須擁有自己的特種搜救隊。

在2000年通過的災害防救法中,將設置特種搜救隊寫入。2002年,隸屬內政部消防署的特種搜救隊成立。除了離島,各縣市也陸續設置。並且到國外取經,導入INSARAG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Advisory Group 國際搜索救援諮詢小組)的準則。


從臨編改成專責編制,成立特搜分隊之後,開始有了雷達、聲納、影音、光纖等生命探測器。

台南市的特搜隊在2011年成立,在那之前,救災人力是臨編,分散在救助分隊中。台南市消防局災害搶救科股長邱士榮說明,從臨編改成專責編制,成立特搜分隊之後,開始有了雷達、聲納、影音、光纖等生命探測器。

2016年2月6日上午3點57分,特搜隊面臨成軍之後的第一場大考,高雄美濃地震將台南維冠金龍大樓震垮。在布滿粉塵的侷限空間進行救援,狹小空間有時連轉身都很困難,空氣不流通、環境極度悶熱,加上餘震、不知道建物結構是否穩定等心理壓力,每場任務都很艱難。

台南市消防局第五救災救護大隊大橋特搜分隊分隊長鄭明華回憶,最棘手的個案是李宗典,當時他壓的位置,結構技師判別是很容易倒塌的。從討論救援策略到進行牆面破壞、經歷了3個多小時,最後是從他的下方,破壞了床墊,才順利救出李宗典。

當時也擔任現場指揮官的邱士榮,印象最深的是在震後第4天發現的思樂冰女孩。他說,因為她壓3到4層樓之下,結構複雜,動用台北市、中搜、高雄、宜蘭特搜隊,以及很多民間團體,調用的器材,除了鑽的,甚至切的、撐的,重型機具幾乎都用上。

維冠金龍大樓倒塌事故,造成115人死亡,生還者175人,成為單一建築物倒塌傷亡最慘重的災難。現場動員了警消、義消等2000多人,除了特種搜救隊,還有各方專家,參與維冠救援的新北市特搜大隊,從這次經驗成長,因而擴大編組,結合外部專家,成立快搜部隊。為了熟悉地震發生時,與時間賽跑的救人任務,每年舉辦的72小時不間斷訓練,也邀請外部專家參與。

救災要靠團隊合作,每場訓練都是隊員建立彼此默契的機會,除了震災,特種搜救隊還有其他的挑戰。新北市消防局特搜大隊組長周祐陞表示,特種搜救人員要學,不是只有地震災害,空難、墜機、大型交通事故、山域搜救、潛水打撈,都會由特搜隊員去承擔。


地震災害常造成建築物毀壞,特搜人員要熟悉繩索作業、高空吊掛、切割破壞、頂升等技術。

地震災害,常造成建築物毀壞,他們要熟悉繩索作業、高空吊掛、切割破壞、頂升等技術,為了避免救災時建物突然塌陷,更要懂得支撐,選擇使用木材,一方面方便搬運、組合,另一方面,一旦木材超過承受力,變形斷裂前會發出聲音,能夠示警。

特種搜救隊中,受過1280小時專業訓練的EMT-P,也就是高級救護技術員,橫跨了救援組與醫療組,他們平時支援救護勤務,累積豐富的醫療經驗。震災時,受到壓困、短時間難以脫身的患者,他們可以依照醫囑,執行插管這類的侵入式治療。但是受到法規限制,有些醫療行為無法由高級救護技術員執行,如果遇到狀況很複雜的受困者,醫生能不能前進瓦礫堆?


新北特搜大隊重新定義DMAT災難醫療救護隊,一種合作模式是第一時間將醫生帶進現場。

新北市特搜大隊率先將原本設置在災區外圍待命的「DMAT災難醫療救護隊」重新定義,與醫院簽訂MOU(諒解備忘錄),其中一種合作模式,是在第一時間將醫生帶進救災現場。這項變革,是受到柳營奇美醫院急診部緊急醫療系統科主任潘師典的影響,他在維冠金龍大樓的災難中,以義消的身分深入災區協助。

新北市消防局災害搶救科技正顏一加回憶,當年在瓦礫堆間看到醫師,震撼很大,決定趕快推動,但醫師的時薪很高,時間又少,在尋找的時候就憑著一股熱情跟傻勁,直接去問醫師願不願意。努力得到了回應,新北特搜的例行訓練中,出現了醫師的身影。

在災難現場,救難人員也需要被照顧,但直到近幾年,搜救隊員的醫療才開始受到重視。新北市消防局慈福分隊專責救護隊小隊長陳暉翰表示,之前九二一的時候,消防都著重在搶救,怎麼樣把受困者從瓦礫堆裡挖出來,卻缺少關注去找的這個人,他的生命安全與健康狀況。


現在出發前,每個隊員都要進行健康評估。

消防與醫療的另一種合作模式,是讓醫療人員成為隨隊醫生。現在出發前,每個隊員都要進行健康評估。不論是救災當下,或任務結束之後。台南市消防局第五救災救護大隊大橋特搜分隊分隊長鄭明華表示,在災區工作,看到各種死亡方式,全身都是死亡的味道,洗澡都洗不掉,會覺得精神壓力滿大的。

全台灣的特搜部隊,加起來只有1442人,有些縣市並沒有專責化,隊員只有訓練或出勤時,才能集結在一起。救災之外的日子,隊員還有很多勤務要執行。勤務量大,就壓縮受訓與休息的時間。消防署特種搜救隊副隊長黃博村說,受限於總員額的管制、經費、場地等因素,人力是非常不足。

每年9月21日的國家演習都會設定不同情境,今年演習模擬中洲構造錯動,發生芮氏規模6.9的地震,震度達到6級以上,建物倒塌最嚴重的是台南市的新化區與新市區。


每年9月21日的國家演習都會設定不同情境。

目前特搜訓練或演習,主要是派遣調度與技術面的精進,專家建議在內容上,能納入更細緻的地震模擬與災損推估,做較小尺度的境況模擬,讓各個搜救大隊對當地環境與脆弱點的掌握,能更精準。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表示,現在台灣已經發展到500*500公尺方格尺度的境況模擬,如果有這樣比較細緻的空間災情,救災隊伍就比較容易掌握要先到哪個地方做救災工作。

九二一之後,台灣擁有了這群訓練有素的冒險者,歷經多次磨練,成為救援領域的菁英,在最艱困的時刻,與待救者共度生死難料的瞬間。憑著心中的那股熱血,努力減少災難中的遺憾,他們在瓦礫堆之間發光,提升台灣面對災難的能力,為彼此把未來照亮。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瓦礫冒險家】

09/28(一) 22:00首播
10/03(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