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國產化如何訂定?台廠盼設立單一窗口與容量上限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國產化如何訂定?台廠盼設立單一窗口與容量上限

2020年10月08日
摘錄自2020年10月6日科技新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與台北科技大學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攜手舉辦「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成果研討會」,今(6日)邀請多家台廠分享第一、二階段的成果與開發經驗,並點出產業現況與面對的挑戰,做為進入第三階段的參考與建言。

其中針對第三階段開發與國產化政策,業者首先建議政府能整合負責離岸風電的單位,設立單一窗口或園區辦公室,協助廠商對公部門的聯絡、協商對口的橋梁,加速整合最新政策與法規,減少溝通落差,提高效率,也因為台灣在「開發商-系統商-供應商」離岸風電鏈中,多是處於最末端的供應商,也建議政府研議如何統一共識,讓開發商更了解並考慮國產化供應鏈的現況與發展,避免開發商與供應商對國產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考量到台灣離岸風場施工期集中在 5-7 個月間,以及經濟規模性,天力離岸風電也對區塊開發的容量提出建言,並估算每年可以在海上施工的能量,天力董事長特助李宏道表示,為了兼顧風場經濟規模與國產化效益,建議參考潛力廠址遴選容量分配上限限制,對每輪招標,每家開發商每年以 400-600MW 為上限,開發商最大容量為 1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