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陷阱:窗殺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看不見的陷阱:窗殺

2020年11月23日
公視記者 林書帆 賴冠丞

台灣大學動物博物館中,有一隻美麗的五色鳥標本,乍看之下栩栩如生,從外觀很難看出,牠其實是因為撞上窗戶而死於非命。鳥類因為撞擊建築玻璃結構而死亡的事件稱為「窗殺」。根據統計,美國每年有3到9億隻鳥、南韓有800萬隻鳥,因此喪命。


台大動物博物館這隻五色鳥標本,從外觀很難看出,牠是因為撞上窗戶而死於非命。

台灣因為缺乏相關研究,並沒有完整的統計數據,只有零星的個別紀錄。但從今年8月底到10月初,短短不到兩個月,就有7隻在校內或學校周邊撞窗死亡的鳥,被送到台灣大學動物博物館,在博物館擔任解說員的生命科學系四年級學生謝季恆表示,由於鳥屍可能被清除、被流浪動物叼走,或在無人發現的情況下腐爛,加上有些沒有當場死亡的鳥,可能因內傷死在其他地方,因此這7隻鳥屍背後,可能代表著龐大的窗殺黑數。


被窗殺的鳥可能被清除、被動物叼走,或無人發現下腐爛,也可能因內傷死在他處。

鳥兒之所以會撞上玻璃,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室內光線比室外暗,或是玻璃上貼了隔熱紙,室外景物就容易在玻璃上形成鏡像反射,鳥類無法分辨眼中的藍天綠樹只是倒影,便會一頭撞上玻璃;不反射景物的透明玻璃則具有穿透效果, 別說是鳥,人也可能因此發生碰撞意外。

不管是留鳥或候鳥,都可能成為窗殺受害者,保育類的鳳頭蒼鷹也不例外。鳳頭蒼鷹是唯一能在都會區穩定繁殖的日行性猛禽,公園、校園綠地都能看見牠的身影,但也因為住得離人類很近,發生車禍、窗殺等各種意外的機率也較高。牠與另一種都會常見的夜行性猛禽領角鴞,合計占了台灣猛禽研究會救傷站,每年會收治猛禽的80%左右。

台灣猛禽研究會獸醫師王齡敏估計,每年來到救傷站的70至80隻鳳頭蒼鷹裡,大約有1/4是因為撞玻璃受傷。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窗殺問題,研究會近年開始與學校合作進行教育推廣,並提供改善建議。


在大面積玻璃上只貼一、兩張猛禽貼紙,無法防止窗殺。

王齡敏在進行教育宣導時,總會提到一個常見的迷思,就是在大面積玻璃上只貼一、兩張猛禽貼紙,無法防止窗殺:「大家會直覺認為猛禽的形象可以嚇鳥,可是因為它不會動,鳥不會在意一個不會動的東西。」

猛禽貼紙對鳥來說,只是單純的障礙物,牠們仍會試圖從貼紙周遭穿越而撞上玻璃。防治窗殺的措施要能發揮效果,關鍵在於密度。根據美國奧杜邦學會的實驗結果,寬5公分、長10公分的布置間隔,能夠減少90%以上的窗殺。只要符合這樣的原則,懸掛細線、標籤貼、油漆筆等隨手可得的材料,都可應用於防治窗殺。此外,因為玻璃的鏡像反射是從外側產生,無論是哪種布置,都必須在玻璃外側進行,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根據美國奧杜邦學會的實驗結果,寬5公分、長10公分的布置間隔,能夠減少90%以上的窗殺。

當一個地區出現新建築或新的公共設施,也可能提高窗殺發生機率。例如2018年年底營運的淡海輕軌,採用透明隔音牆,就曾發生鳥類撞擊事件。王齡敏表示,雖然新建築的窗殺事件可能隨時間過去而減少,有時可能長達數月都沒有發生,但台灣位於候鳥遷徙路線,每年也會有新的幼鳥出生,這些鳥仍有可能因不熟悉環境而發生窗殺。


2018年年底營運的淡海輕軌,採用透明隔音牆,就曾發生鳥類撞擊事件。

另一方面,近年有越來越多新建築傾向使用大面積玻璃,無形中更增加窗殺的風險。王齡敏指出,美國紐約市議會,已在2019年12月通過法案,新建或翻修建築的玻璃,必須要有90%以上的防鳥撞設計,才能取得建照。「美國的綠建築規範是有把鳥類友善玻璃列入評分的,但我們的綠建築目前沒有考慮到這部分。」王齡敏希望未來政府單位在進行公共建設時,能在設計階段就將窗殺防治納入考量,如此既能起到示範作用,也能避免完工後再改善,必須花費額外成本。


王齡敏希望未來進行公共建設時,設計階段就將窗殺防治納入考量,避免完工後再改善。

當鳥類與人類的生活環境高度重疊,思考如何為牠們打造友善的城市空間,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期望未來我們的城市中,不再有看不見的陷阱,讓這些有翅膀的朋友,自由翱翔天際。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看不見的陷阱:窗殺】

11/23(一) 22:00首播
11/28(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