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中央政府還更超前佈署 看美國由下而上的氣候行動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比中央政府還更超前佈署 看美國由下而上的氣候行動

2020年12月04日
文:林竣達(馬里蘭大學政府與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單看已承諾將積極採取氣候行動的州政府及城市,這在2019年涵蓋了美國近71%的GDP、68%的人口,以及51%的排放量。在聯邦政府缺席下,減排成效就靠這些非國家行為者來補齊。

川普總統任內,聯邦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也撤銷許多環境管制,這些希望在拜登上台後,更有所改善。圖片來源:Wiki Common

 一般談到如何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時,各方會將國家或中央政府視為主要行動者,只要中央一聲令下,通常地方政府或非國家行為者都必須遵從,而且《巴黎協定》裡的碳市場交易,主要玩家也是國家。

但這幾年,非國家行為者像是大學及企業,還有次國家行為者(地方政府),也為全球減排帶來極大的貢獻,行動甚至超前於中央。也因此,很多學術研究開始測量地方政府、城市及企業的減排成效。

不得不說,美國剛好是一個受評估的絕佳案例,因為川普總統整個任內,聯邦政府不但宣布退出《巴黎協定》,還削弱許多環境管制。而在美國的聯邦體制中,中央政府並無法獨攬大權,因此州政府、城市及企業仍舊可按自己的步調減碳。

這段時間,美國真的有不少州政府、城市、大學、企業、醫療機構、宗教團體、文化機構、部落及倡議組織,非常積極地組建氣候的行動聯盟,相關網絡竟已超過3900個!單看已承諾將積極採取氣候行動的州政府及城市,這在2019年涵蓋了美國近71%的GDP、68%的人口,以及51%的排放量。在聯邦政府缺席下,減排成效就靠這些非國家行為者來補齊。


紐約還有美國許多大城市的氣候行動都比中央走得前面。圖片來源:Tim Klapdor(CC BY-NC 2.0)

最近有一篇非常新的學術研究發現,美國這些非國家行為者及次國家行為者真的貢獻非常大。該研究團隊透過量化模型模擬出三種情境,第一種是建立在美國聯邦政府、州政府、城市及企業已採取的現有政策之上,並且不加入任何額外的減排行動。這裡面有中央、地方和其他非國家角色的參與,預計能夠在2030年,讓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05年的水準下降25%左右。

再來,第二種情境是美國聯邦政府無所作為,僅有州政府、城市及企業更積極進行減排。這三者透過廣泛採用再生能源、加速煤電退役,能讓電力部門相較於其他部門,削減最多的碳排。接著其次是建築部門和運輸部門,州政府、城市及企業主要透過興建零碳零耗能建築、提升能源效率,或增加電動車的使用,來整治這兩頭吃碳巨獸。整個實行下來,模型推估這個情境能在2030年,讓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的水準下降37%左右,比上面情境一還多了12%!而且會有助於美國保持在全球升溫不超過2°C之目標的減碳路徑上。

最後,第三種情境假設所有中央、國家、非政府行為者都更有企圖地減碳。此時聯邦政府需要建立更嚴格的能源、車輛及建築標準,讓煤電完全退役,以及提供更多租稅誘因來鼓勵企業進行能源轉型。在這個模型之下,美國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會比2005年的水準下降49%左右,讓美國完全在增溫不高於1.5°C的減排軌道上。

從這份研究可知,非國家行為者及次國家行為者確實在減碳上不可或缺。而看到現今美國政治局勢,拜登於今年總統大選勝出後,公開劇透美國的聯邦政府會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可是由於民主黨可能無法掌握參議院多數,拜登政府不一定能成功在國會中推動氣候相關的立法,也許僅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來推動改革,那麼執法效力就會相對弱了一些。


拜登曾公開美國會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圖片來源:Thomas Cizauskas(CC BY-NC-ND 2.0)

不過,即便美國的聯邦政府可能因政治僵局,無法實現第三種最佳情境,美國的州政府、城市及企業仍可持續努力實現次佳的第二種情境。而美國的個案,對於其他國家也有可供參考之處,尤其當中央政府缺乏動能推行氣候政策,由下而上的行動將變得更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