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籲政府深化氣候承諾 作為外交敲門磚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團籲政府深化氣候承諾 作為外交敲門磚

2020年12月10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巴黎協定是全球減碳重要依據,該協定即將於本週六(12日)滿五週年。站在2020氣候政策超級年的分水嶺,目前已宣示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的國家共佔全球GDP的75%,顯示積極的氣候政策已成為各國進行外交、拼經濟的基本功。

環團於今(10日)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應公開承諾2050年淨零碳排、儘速依承諾加開第二期《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公聽會,並針對日前民間提出的《氣候變遷法》提出對案,應以此法取代連環保署都坦言不足的《溫管法》,完備更全面的氣候治理架構。

環團今(10日)舉行「氣候承諾夠積極,氣候外交才可行」記者會。黃思敏攝。
環團今(10日)舉行「氣候承諾夠積極,氣候外交才可行」記者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溫管法》第一期成效不彰  第二期卻複製貼上相同方案

全球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仍未止血,同時世界各地也遭受洪水、森林大火等極端氣候天災的重創,在這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史上最糟的一年」進入尾聲,國際間終於一改過往消極的氣候政策,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超過110個國家宣示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並提出更具野心的氣候治理方針。

因疫情而將延至2021年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將由英國主辦,日前總統蔡英文接見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盼英國能支持台灣參與COP26。對此環團於今(10日)記者會指出,台灣必須承諾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研擬具體減碳政策路徑,作為加入氣候外交陣營的敲門磚。

根據巴黎協定,各國須於2020年檢討前五年的減碳成果,並提出下個階段的目標方針。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氣候倡議部部長張睿晴表示,2015年推出溫管法的台灣,自豪是當時少數把減碳目標放入法律的國家,然而這五年來整體推動力道欠佳、減碳成效不彰。

根據《溫管法》,第一期至2020年應減量2%,第二期至2025年應減10%。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認為,若非疫情導致製造部門受到影響,台灣根本不可能達成第一期減2%的目標。然而,目前溫管法第二期行動方案,卻和第一期大同小異,「政府要用(與第一期)同樣的方法,在第二期減排10%,根本不可能。」

前環保署長魏國彥曾批評,環團提出的《氣候變遷法》根本做不到。蔡中岳對此表示,過去的環境治理官員拖延台灣減碳期程,應好好檢討過去減碳失利的原因,而不是嘲諷民間團體的努力。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黃思敏攝。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黃思敏攝。

淨零碳排經濟體將占全球75%的GDP  台灣恐遭減碳競逐淘汰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揚表示,淨零碳排目標不只是流於口號的宣示,而是具有重要象徵意義,不只能讓各部會意識到減碳責任,更將引導市場向「去碳化」轉型,進行超前部署。目前宣示淨零碳排的國家與城市共佔全球75%的GDP。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也於日前(8日)鬆口承認,面對日、韓等台灣主要競爭對手紛紛投入淨零碳排的競逐,台灣也必須往這個方向努力。

台灣最主要的排碳來源為製造部門,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徐孟平指出,在台商回流、用電量大漲下,今年上半年工業用電比去年同期多了近14億度電。她直指現行減碳政策根本無法讓產業界應對碳關稅、品牌商RE100的要求,將造成貿易障礙。

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而歐美兩大經濟體都已預言將實施碳關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指出,不只碳稅,歐洲各國已訂下2030年禁售燃油車的年限,而台灣有30%的機車出口銷往歐洲,如果台灣機車產業不轉型,恐怕將被淘汰。

楊順美認為,政府應大刀闊斧地對高碳排產業宣告落日期限,「若讓這些廠商心存僥倖,將來會很慘。」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右1)。黃思敏攝。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右一)。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氣候變遷衝擊人權  需投入減災調適與公正轉型

環境正義基金會專案主任葉于瑄表示,今天是世界人權日,人權立國是台灣的理想,然而氣候變遷下人民的安全和權利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她強調,環保署既然已公開承認現行《溫管法》不足,就應儘速提出《氣候變遷法》對案,以修補現行治理架構的缺漏。

葉于瑄強調目前政府仍未評估氣候變遷對人權與公民社會的衝擊,將造成多少國人流離失所,遑論預先規劃相應減緩、調適的政策,往往只能在災難發生後才「緊急應變」。

徐孟平補充,因應國家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政策,政府也應有「公正轉型」政策保障關廠員工的工作權,她擔憂即將關廠的麥寮電廠,恐將使2016年彰化台化廠關廠爭議再次上演。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徐孟平(中)。黃思敏攝。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徐孟平(中)。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作者

黃思敏

用容量小小的腦袋練習傾聽與放空,希望所有的溫柔與善良都能被好好地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