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黑與灰,全球最大採砂場在中國——永續採砂可能嗎?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告別黑與灰,全球最大採砂場在中國——永續採砂可能嗎?

2021年02月04日
文:馬克·戈伊霍特(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亞太地區淡水項目負責人)
非永續的採砂活動會造成洪水風險和生物多樣性喪失,中國迫切需要更好的替代方案。

鄱陽湖區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採砂場。圖片來源:Aly Song / Alamy

採砂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採掘行業,每年採自河流、湖泊、海洋和山坡的砂石多達500億噸。然而,這個行業卻很少受到關注。砂石是混凝土和柏油的主要成分,我們的城市和道路從字面意義上講就建在沙堆之上,它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然而,這個龐大的行業及其環境影響幾乎跟一些大河的河水一樣渾濁不清。世界上大部分砂石(也被統稱為骨料)都來自這些河流。去年發表的一份文獻綜述強調,我們急需對採砂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的影響,以及該行業不透明的供應鏈進行研究,從而釐清不永續的採砂活動以及水電大壩對河流自然形態完整性、水位上升以及氣候風險(包括洪水)的影響。

去年長江淮河流域的洪水造成99人死亡和1322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中國一些主要的沿海低窪地區飽受洪澇困擾。儘管近幾十年來中國在防洪上投入了大筆資金,降低了洪水風險,但氣候變遷帶來的降雨模式變化也意味著還需在抗災能力建設方面開展更多工作,包括投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從而保護、恢復並且更好地管理生態系統。

從河流和湖泊中過量開採砂石可能會增加洪水發生的概率。非永續地開採砂石用於城市和基礎設施建設,可能是導致這些城市、公路和鐵路日益面臨洪水侵襲的一個關鍵因素。

從河砂轉向人造砂是否會把破壞河流的風險轉嫁到山脈上?

在城市建設熱潮的推動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砂石開採國和消費國,使用了全球大約60%的砂石。2011至2013年的三年間,中國的混凝土用量超過了美國在20世紀100年間的使用量,而砂石是混凝土的主要成分。消耗大量砂石的建設工程和土地複墾項目為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奠定了基礎。可是代價是什麼?假如從長江、黃河、珠江等主要河流的河床中開採這麼多砂石會破壞這些河流的健康、增加洪水風險,我們還要這樣做嗎?

不永續的採砂活動會改變河流結構。採砂的速度如果超過了來自上游的河流沉積物自然補給速度,就會導致河床變深變窄,進而使河流水位降低,水流速度加快,並使河岸受到侵蝕——這些都會削弱流域在洪水期間吸收多餘水量的能力,同時導致魚類和其他物種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惡化,影響生物多樣性。

大壩進一步加劇了採砂對河流的影響。除了動力渦輪機,人們還希望水庫可以幫助控制洪峰——它們確實也發揮了這樣的作用。但大壩截留的不僅是水,還有砂石和其他沉積物。

中國主要河流累計有77%-99%的自然沉積物被大壩截留,能夠通過這些障礙的主要是更細小的泥沙,而不是砂石。這樣一來,河床和河岸得不到沉積物補充,導致下游的採砂更加不永續,河道和河岸遭到更大的侵蝕。

隨著河床加深,水位下降,海水進一步入侵河口。用水需求不斷增長給地下水資源儲備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導致地面進一步沉降,洪水風險進一步增加。

雖然大壩短期內確實減少了洪水,但長遠來看這項服務的效率會逐漸降低,尤其是再加上不永續的採砂活動。這可能是一些大型水庫有助於防洪,但並沒有達到預期程度的一個原因。

儘管無法減少現有大壩對沉積物流量的影響,中國政府已經採取措施減少非永續採砂造成的危害。在生態文明理念和「長江大保護」等政策引導下,長江乾流河道上的採砂活動已受到嚴格約束。然而,採砂者們「轉戰」鄱陽湖,導致該湖區很快成為全球最大的採砂場。為了保護當地環境——包括依賴於鄱陽湖水文節律的極度瀕危的長江江豚,湖區的採砂活動現在也受到了限制。

隨著砂石需求持續上升,我們需要找到更加永續的替代品。中國正越來越多的從舊建築中回收骨料。與此同時,「人造砂石」產業正正在起飛,中國砂石協會稱正在推動該行業提高永續性。

然而,雖然把石頭磨成沙子是一個相對簡單的過程,但其本身對環境也有影響。製造砂石的設備消耗大量電能,操作過程易產生噪音、粉塵和水污染。這些挑戰都有潛在的解決方案,包括使用太陽能和機器人等。鑑於砂石需求巨大,從河砂轉向人造砂是否會把破壞河流的風險轉嫁到山脈上?

中國需要在廉價的建築砂石這個短期利益和流域的長期韌性之間做出權衡。由於很多主要城市和經濟中心都位於不斷沉降和縮小的三角洲,因此需要在限制長江流域採砂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採取堅決的行動。

中國關於採砂的決策也可能會產生跨越國界的影響。「一帶一路」倡議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需要消耗大量砂石,中國應該將國內應用越來越廣泛的永續採砂方法推廣到海外項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