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DS:貧窮、教育與永續發展 | 環境資訊中心

NSDS:貧窮、教育與永續發展

《國家永續發展政策》小辭典

2007年05月09日
編輯部彙編

消滅極端貧窮及飢餓與普及小學教育被列在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的第一與第二位,足以見其重要性。以下就兩個目標分別做說明:

一、貧窮

(一)國際情勢:

極端貧窮仍是13億人的日常現實,他們仍靠每日不到1美元為生。饑餓和營養不良幾乎同樣普遍:8億多人沒有足夠的食品,不能滿足每日的能量需求。對幼兒來說,缺少食物將妨礙其身心健康發展,威脅到生存。在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的人超過四分之一。亞洲貧窮現象已大大減輕,十多個國家的挨餓人數在上個十年裏至少減少了25%。14個國家是位於饑餓和營養不良情況最為嚴重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如何幫助這些仍處於挨餓與貧窮狀態的國民,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課題,特別是這其中有部份是我國的邦交國。

(二)國內情勢:

此目標主要為克服極端貧窮與飢餓,但因應各國國情不同,可衍生不同意義與標的。台灣因經濟高度發展,但未顧及社會公平正義,造成仍有貧窮問題發生。國內目前所遭遇的問題如下:

1. 貧富差距拉大:我國貧富差距比起鄰近國家(韓國、新加坡、中國)來得不嚴重,但比起日本及歐洲工業先進國家則相對不均。

2. 近十年失業率曾超過5%:失業造成的貧窮、社會弱勢、犯罪、自殺等社會問題在近幾年已一一呈現,也可見社會福利、勞工政策之不足。

3. 低收入戶戶數與人數之增減:今年1-6月低收入戶生活扶助金額25.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7%。

4. 未來人口老化可能造成扶養負擔:台灣地區2005年度的新生兒只有21萬名,創下了歷史新低。相較於過去,每年新生兒數量減少,此趨勢會加速台灣社會的高齡化,預估10年後每4名年輕工作者需要扶養一名老年人口(20年後為每2.7名扶養1名)。

二、教育

在小學教育方面,大多區域都能達到普遍入學,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亞和大洋洲,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大加強努力,因為10個失學兒童中就有8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或南亞。在提高入學率的同時,這些區域和其他區域還需要努力確保所有兒童、尤其是確保那些最弱勢、難以惠及的兒童留在學校,獲得優質教育,比如在多數發展中區域,女孩的就學率低於男孩。台灣主要面臨兩個主要問題:

(一) 新台灣之子女的教育問題迫切:

新台灣之子女,其生母占最多數的是中國大陸各省籍與越南籍,此外則有巴西籍、烏克蘭籍、俄羅斯籍等。這些新台灣之子所面臨的社會適應問題,已在受教育的層面反映出來。首先源自於家庭教育的語言、文化等習慣在入學後需要重新適應,外籍父、母親可能因為語言隔閡無法多參予輔導孩童教育問題,更甚者也可能遭遇族群歧視的問題,進而衍生社會問題。教育部會如何根據現狀調整教育資源分配、體系架構,成為彌補受教權公平性的關鍵。

(二) 教改後教育資源並未真正公平:

九年一貫政策實施至今,已產生許多問題,除了造成教學品質的疑慮,兒童所承受的課業壓力也並未因此減輕。另一方面,學業與才藝納入成績,但低收入或鄉村家庭的學童無法得到學校以外的社會教育資源(如補習班、圖書館),造成不公平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