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區開發不斷限縮草鴞棲地 高鳥持續為之請命|當草鴞飛過
年度專題

工業區開發不斷限縮草鴞棲地 高鳥持續為之請命

【當草鴞飛過】在地關懷

2021年11月25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2020年5月,高雄市野鳥學會在高雄橋頭的中崎有機農業專區,帶著一群親子進行生態導覽與夜觀活動。他們在農場裡體驗有機蔬菜栽培,接著到農地週邊探訪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草鴞的棲息環境。

占地31公頃的中崎有機農業專區,介於橋頭和燕巢之間。2008年高雄市政府在此設立專區後,由30多位農民耕耘超過十年,形成一片農業與自然共生的環境。週邊大片台糖土地維持著低度開發,有些荒地、矮叢,以及長滿白茅的草生環境。仔細觀察可見不少生物鳥類棲息,是緊鄰著高雄市區少有的一片生態綠洲。


高雄鳥會帶親子團體認識草鴞在中崎有機農業專區的棲息環境。攝影:李育琴。

接近黃昏的陽光照射下,眼前約1公尺高的白茅草隨風搖曳著。高雄鳥會講師楊玉祥拿出草鴞的照片,讓孩子們看看,為什麼這樣的環境適合草鴞生活。他說,週邊無毒友善的農地可供草鴞覓食捕鼠,因此已經瀕臨絕種的草鴞,才會選擇在此棲息。

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指出,幾年前為了記錄草鴞生態,鳥會就曾在此地目擊及拍攝到草鴞,而且不遠處的燕巢區更是草鴞繁殖的熱點區域。

不過在2019年,此區包含中崎在內的262公頃已被科技部相中,規劃成橋頭科學園區,準備為高雄引進高科技和半導體產業。而在地方政府的強力主導下,2021年9月,開發計畫已迅速通過環評。

工業區不斷開發擴張  草鴞棲地持續消失中

草鴞主要生活在中南部平原和丘陵地帶,以高雄來說,目前在旗山、燕巢、高雄(路竹)科學園區、橋頭科學園區預定地,都有發現草鴞。林昆海說,近幾年南部工業區不斷擴張,假設這些草鴞僅有可利用的荒廢草生地都不斷開發的話,那麼當牠無處可去,只有滅絕一途。

面對政府的開發計畫不斷侵蝕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林昆海認為,高雄鳥會作為NGO必須行動,要向公部門挑戰。「我們看到了草鴞的問題,必須想辦法解決,要讓瀕危物種的數量增加,促使政府採取行動。」

在橋科環評期間,包括高雄鳥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以及中崎有機農民等民間團體,都針對園區規劃和草鴞保育措施,一再提出訴求,要求開發單位必須負起瀕危物種保育的責任,同時應將科學園區規劃朝向與自然共生的永續產業型態。

根據橋科環評調查資料,在園區的預定地內多次監測到草鴞出沒紀錄,且區位熱點相當明確。開發單位南科管理局為落實環評的保育承諾,規劃在區內設14公頃綠帶保留區,提供草鴞棲息環境。


橋科預定地監測到的草鴞出沒位點位。資料來源:橋頭科學園區環評報告書。

林昆海指出,要保護瀕危物種,首先一定要先保護牠原有的棲地。「草鴞既然在這個地方出現了,當然最好要保護下來。因為我們不可能有百分之百把握,當你把牠的棲地破壞了,再找一個地方給牠,牠就會用。」

林昆海對南科規劃的綠地保留區提出批評,「開發區規劃得很大,綠地卻很小!實際劃設的綠地和生態保留地僅占5-6%,這樣的保育區範圍對草鴞來說,實在幫助不大。」


橋科在區內泥火山公園劃設14公頃保留綠帶,預計增植白茅提供草鴞棲地。攝影:李育琴。

為瀕危物種發聲  替草鴞爭取生存棲地

在政府政策強力主導要盡速通過環評下,民間團體仍不放棄保育的訴求。林昆海說,必須為無法說話的猛禽發聲,「南科管理局不應迴避責任」。他要求科技部至少必須做到草鴞棲地的異地補償,並且要確實做好棲地的經營管理。

台南官田水雉棲地因高鐵開發而採異地補償,是科技部可參考的棲地經營管理案例。林昆海強調,橋科在開發前,應擬定具體的棲地補償和經營管理計畫,找尋合適且面積夠大的臨近地點,逐年編列維管經費,確保草鴞有安全的棲息與覓食環境。

橋頭科學園區開發計畫最終在2021年9月1日通過了環評。在環評審查過程中,草鴞保育成為討論的焦點。科技部最終承諾,將擬定完整的草鴞保育計畫,增加草鴞調查和棲地維護經費,並且邀請環境、生態專家學者成立草鴞保育推動小組。

科學園區為草鴞首開專案  期待後續能落實族群復育

除了在區外進行草鴞棲地異地補償,科技部表示,將加入國土綠網計畫和草鴞保育平台,共同參與跨機關合作的生態棲地的保護,並且透過公私協力推動草鴞保育。

科技部稱,這是科學園區首次為單一物種開專案,為草鴞成立工作小組,凸顯出高科技園區也重視生態保育的形象。

「期待科技部確實參與瀕危物種的保育,幫助草鴞復育!」林昆海說,科技部是國家走在前面的部會,針對橋科的環評承諾,希望不只是做到草鴞的生態監測而已,更能實際投入草鴞棲地的經營管理,幫助復育瀕危的草鴞族群。

林昆海期待,經過橋科園區的異地復育和經營管理,草鴞能像台南的水雉一樣數量倍增。

保育需跨部門凝聚共識  發展經濟也應承擔環境永續責任

台南水雉保護區的成功經驗,也說出了棲地週邊友善農業的重要性。


高雄科學園區施工整地時,救援下的草鴞亞成鳥,野放十多天後出現在中崎。圖片來源:高雄市農業局提供。(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2020年9月,高雄市農業局在燕巢野放了一隻草鴞亞成鳥。這隻原本棲息在高雄科學園區的草鴞,因工人在工地整地過程意外發現,經通報救援後,交由特生中心野訓並且帶回棲地野放。但十餘天後,卻在中崎有機農業專區內被農民發現,其個體虛弱,不久即死亡。

台灣有機農業促進基金會代表人、也是中崎農民楊登旭說,他還記得草鴞在手中的溫度,為這個逝去的猛禽生命感到不捨。

楊登旭表示,「中崎友善的農業環境,可為草鴞提供健康的棲地,但若非原來的棲地遭工程開發破壞,這隻草鴞也不會被迫離開母親,失去學習覓食生存的能力。」


楊登旭說,擴大有機農業專區可提供草鴞健康的覓食環境。攝影:李育琴。

橋科開發計畫的環評承諾也包括擴大友善草鴞的農業環境。科技部表示,將另地設置新的中崎有機農業示範專區,連接北側農業區,並且鼓勵週邊農民採生態友善生產,以提供草鴞覓食環境。

橋頭科學園區的開發議題,並非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的衝突。保育團體和有機農民期望的是,高科技產業發展能夠與生態共存、互利共生,發展經濟的部門也應承擔環境永續責任,一起協助瀕危物種復育的工作。

林昆海強調,保育不應該只是林務局、地方農業局的事,保育是公共的,這份責任必須回歸到各個單位,不管是水利、交通、觀光或經濟部門,都應為環境永續、生態保育盡一份力。

而高雄鳥會做為NGO,除了提出訴求,也透過實質的土地認養來推動保育,期望在其行動下,影響更多民眾和地方利害關係人,一起參與關乎環境永續的生態保育。

點擊《當草鴞飛過》

「鴞」失之前,邀你一起了解星空下草原精靈的生存危機

 ※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