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鯖鮫深潛前會先「熱身」? 台日全球首個灰鯖鮫體溫調節研究 盼助擬保育及漁業政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灰鯖鮫深潛前會先「熱身」? 台日全球首個灰鯖鮫體溫調節研究 盼助擬保育及漁業政策

2024年12月24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與日本綜合大學、高雄科技大學合作,對西北太平洋灰鯖鮫(Isurus oxyrinchus,又稱馬加鯊)進行全球首個體溫調節機制與行為特徵研究,發現灰鯖鮫因肌肉發達,可自我調節體溫且維持度高,深潛前還會預先「熱身」提升體溫,每次深潛幾百公尺後,體溫只輕微下跌,甚至可深潛至水下1000公尺、水溫只有4~5°C的地方,亦無失溫,有利於捕食。日方研究人員在23日記者會上稱,相關研究方式與結果可進一步了解氣候變遷下海水水溫如何影響鯊魚活動與棲息,盼可協助擬定保育對策。

台日聯手進行灰鯖鮫行為特徵與體溫調節機制研究,在灰鯖鮫身上放置生態紀錄器。攝影︰袁慧妍

灰鯖鮫在垂直下潛幾百公尺前1小時開始「熱身」自我升溫

研究於2023年6至7月及2024年1月進行,透過台日兩地漁民協助,在4條長約1.4~2公尺、體重22~70公斤的雌性灰鯖鮫身上,放置生物紀錄器,儀器會根據預定日期時間脫離身體,研究團隊可收集深度、水溫、物種肌肉體溫等數據。

研究發現,灰鯖鮫廣泛棲息於西北太平洋(包括東海及南海),偏好水溫14~31°C。無論是白天或黑夜,皆有連續均勻的上下垂直移動;白天的垂直移動較廣泛,水深由表層至水下300公尺,並來回穿梭溫躍層;晚間則喜歡棲息於100~200公尺水層。

灰鯖鮫是變溫魚類,體溫會受身處的水溫影響,但是這次研究顯示,灰鯖鮫因肌肉發達,體溫的維持度很高,深潛幾百公尺後,體溫只輕微下跌,平均下降只有2~4°C。研究亦發現,灰鯖鮫在垂直下潛幾百公尺前1小時已開始「熱身」,即使水溫開始下降,灰鯖鮫體溫竟會先微微增加,與環境水溫相差最多可達14°C。

上下圖的數據顯示,灰鯖鮫在深潛前1小時開始「熱身」,甚至提高體溫。圖片來源︰擷取自農業部水試所簡報

這是全球首個關於灰鯖鮫體溫調節研究。水試所副所長葉信明稱,會調節體溫的其他魚類只有大目鮪,但也只是隨水溫維持一定體溫,沒法在水溫下降時提高體溫,這次研究的最大發現是,灰鯖鮫為目前唯一可提高體溫的魚類。

研究的第一作者、日本綜合研究大學研究員德永壯真表示,目前還未清楚灰鯖鮫提高體溫的機轉,推測灰鯖鮫可把體溫保留於體內;這次結果亦有助了解氣候變遷造成海水暖化將如何影響鯊魚行為與棲息,盼未來可協助擬定保育政策。


台日研究團隊稱是次為全球首個灰鯖鮫行為特徵與體溫調節機制研究。左起︰農業部水試所副所長葉信明、日本綜合研究大學研究員德永壯真、水試所副研究員江偉全、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海洋生物學教授渡邊佑基。攝影︰袁慧妍

灰鯖鮫為IUCN瀕危物種  盼研究助保育鯊魚漁業資源

灰鯖鮫目前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紅色名錄中被列為全球瀕危 (EN)等級,為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二物種,對其國際貿易有限制,但在台灣則並非保育類或禁捕物種。農業部水試所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江偉全稱,灰鯖鮫捕撈量為鯊魚中排行第二,而且單價最高,為台灣沿近海漁業中鯊魚延繩釣及流刺網漁業主要漁獲之一,故這次研究亦為國際漁業資源評估提供非常重要的參考。

研究由日本學術振興會及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經費支持,成果除將會投稿到國際期刊,亦會提交到2025年1月國際科學委員會(ISC)與鯊魚工作小組(Shark Working Group)科學會議,補足長期欠缺的生態資訊,並藉由參與各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與北太平洋各國共同保育鯊魚漁業資源。

作者

袁慧妍

喜歡上山下海。從山山水水裡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