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管處攜手七河局 營造高屏地區重要草鴞棲地|當草鴞飛過
年度專題

屏管處攜手七河局 營造高屏地區重要草鴞棲地

【當草鴞飛過】棲地經營管理——案例一

2021年11月25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朱惟君(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隨著新的研究工具和基礎生態調查的累積,草鴞衛星定位的飛行軌跡,以及棲架上自動相機的監測紀錄,過去不易發現的草鴞及其生態慢慢地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讓人們更了解這個瀕危保育類野生動物,在台灣的主要分布區位和偏好的棲地樣態。


近年草鴞生態研究大幅進展,逐步增進對其生態習性的掌握與了解。圖片來源: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今年5月林務局舉辦瀕危野生動物保育行動研討會時,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公布一項圖資顯示,在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的平原或丘陵的農耕及草生地,都有草鴞現身或巢位紀錄。

「台南市新化區、山上區,以及高雄市旗山區、燕巢區等月世界淺山地形,以及台南市沙崙農場與曾文溪、高屏地區溪流等為已知分布熱點。」林瑞興認為,重要棲地的妥善經營管理,是草鴞族群存續的關鍵因素之一。

草鴞棲地分布圖資  同時供開發單位及保育單位參照

從各項調查資料中進一步分析草鴞偏好的棲地,其主要利用型態為草生地,夜間則經常停留在農耕地或短草地覓食、休息。此外,嘉義大學生物資源系助理教授蔡若詩的研究發現,休耕農地、牧草地、工業區內荒草地、河流演替頻繁的高灘地或機場周邊草地等,都曾發現草鴞蹤跡。

草生的環境非常適合草鴞。「跟過往其他保育類野生動物不同的地方是,草鴞所需要的棲地不是演替後期的森林,而是一定程度擾動下的草生地,包括人為或自然擾動。」林瑞興指出,草鴞白天睡覺的地方(日棲點)不一定離人很遠,很可能就是一些干擾較少的工業地或廢耕地,或者晚上就在附近的農地、短草地覓食。

因此,若要保護草鴞的棲息環境,除了繁殖地外,草鴞的覓食地以及非繁殖季可能利用的草生地都很重要。


草鴞空間分布預測圖。資料來源: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特生中心將相關的研究數據和資料彙整後進行分析,產製出了草鴞曾經出現及可能利用的空間分布預測圖資。

「這份圖資告訴我們,在哪些地點以及潛在地點,是草鴞的棲地或有很高機率是草鴞的棲地。」林瑞興指出,這份圖資可提供相關保育或土地利用單位,如果預計要在這些土地上進行開發或工程作業,可先行做好保育因應對策,不管是事先迴避,或經評估後採用縮小、減輕工程,或異地保育的方案。此一作法,在台灣西南沿岸的鹽田光電操作中,已證實可行。

在不同土地類型上  嘗試建立起草鴞棲地經營管理的經驗及知識

這份圖資的建立,也和後續草鴞保育策略擬定以及棲地經營管理相關。

透過積極的經營管理,可以擴大和改善草鴞的核心棲地。林瑞興表示,由於草鴞棲地與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可以預期目前草鴞的棲地面積,未來還會因持續轉變為工業用地或農田而不斷限縮。在此狀況下,應盡早進一步思考,是否能藉由棲地環境品質的提升,讓有限的草鴞棲地,盡可能發揮更高的保育效益。

目前在高屏地區,正由屏東林管處委託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進行研究,而後屏東林管處及七河局也透過跨部門合作,根據調查結果,積極進行草鴞棲地保護和管理試驗;更早之前,高雄市野鳥學會在高雄市燕巢區透過認養國產署土地,已持續進行草鴞的棲地環境改善;另外,新化的畜產試驗所近年也釋出善意,願意嘗試在作業方式上稍作調整,提供更友善草鴞的棲息環境,兼顧經濟與保育。

林瑞興表示,「由於目前我們還不是那麼確定,長期而言,棲地的環境品質與草鴞族群數量間的實際關聯性;因此需要對草鴞棲地利用的相關細節有更多的了解,才能建立起足夠的知識和保育能力。

上述進行中的三個案例,都是在不同的土地類型上,持續嘗試建立起草鴞棲地經營管理的經驗及知識。

屏東林管處、七河局跨部門合作  進行草鴞棲地管理試驗  

近年屏東林管處積極進行草鴞生態調查以及重要棲地經營管理。「2020年時,我們委託屏科大透過棲架調查找出草鴞棲地的熱點,」屏東林管處副處長朱木生表示,「找到棲地熱點後,就可以開始推動一系列的草鴞保育策略。」

以草鴞主要面臨的課題——棲地喪失和破碎化而言,屏東林管處今年把草鴞棲地上的各個土地管理機關拉進拉進保育平台,透過串聯與互相合作,建構草鴞保育網絡。「因為棲地是連續的,而土地管理機關並非只有林務局,還有河川局、國產局、縣市政府、農民等等。」

朱木生說,這是「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概念的延伸,透過將不同利害關係人拉進網絡之中,一起思考如何在各單位的職權上,協力做好瀕危物種保育。

屏東林管處邀請負責管理河川高灘地的第七河川局、南區水資源局加入草鴞保育行動。今年8月上旬,屏東林管處與七河局一起到草鴞棲地熱點進行會勘。屏東林管處技正楊中月表示,「雙方就如何在公有地保留草鴞棲地及經營管理,達成了共識。」

此外,也具體討論到,「在已知的草鴞棲地熱點,七河局將避免進行挖掘、開發,也不做土地更動。部分區域也將提供屏東林管處進行草鴞棲地的營造和維護,預計營造更多草鴞喜愛的生長環境。而在週邊草鴞可能的覓食地範圍,七河局也同意協助保育單位,向週邊租賃河川地的農民推廣生態友善耕作,邀請農民一起保育草鴞。」


河川高灘地週邊的農耕地,也可能有草鴞前來覓食,宜鼓勵農民友善耕作、參與草鴞保育。圖片來源: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為了擴大和改善草鴞的棲息環境,屏東林管處預計進行棲地營造試驗,在一定範圍內測試改善土地上的植被,讓這塊地更符合草鴞需求。楊中月說,「只要把棲地環境營造好,草鴞就可能進來。如果效果不錯,之後就會再多找幾塊地進行復育。」

因應草鴞覓食或育雛  需採行不同的經營管理方式

林瑞興指出,草鴞在覓食捕鼠時,需要短草地,而草鴞白天睡覺的地方(日棲點)及繁殖地則需要高草地;因此在覓食區及棲地需要採行不同的經營管理方式,包括除草作業時,需要維持不同的草地高度。


建立棲地維護管理的知識,有助於草鴞棲地復育,提升保育效益。圖片來源:高雄市野鳥學會提供。(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而在已知的棲地熱點,其草生地大概生長到什麼狀況,會是最適合草鴞利用的環境?

林瑞興認為,這些棲地經營管理的知識必須先建立起來。假設未來整體棲地環境狀況還算不錯,可能就不必額外投入經費去維持或改善,然而一旦有必要積極介入管理,就能馬上知道該怎麼做。

多處草鴞棲地熱點,是在自然擾動下形成的草生地,應做一定程度的保護和管理。林瑞興強調,不一定要劃設法定的「保護區」,而是需要跨部門協調,將一些人為干擾因素,例如亂倒垃圾、人為放火或農耕行為等,加以防範和管理。

積極營造草鴞棲地  有助減緩草鴞瀕危風險

除了河灘地,其他可能的草鴞棲地類型還包括燕巢惡地形、牧草地、機場草生地、工業區內閒置用地和廢耕農地等,都可透過更細緻的棲地經營管理,幫助草鴞在棲息環境中避開風險,從各個面向讓草鴞的族群有機會成長。

例如台灣現有的牧草業,若證實其牧草地內有草鴞,透過調整作業方式或保留部分牧草地的方式,可提供草鴞相對安全的棲息環境;或者農地廢耕一段時間後,有機會長出白茅等適合草鴞棲息的高草地,若確定其為草鴞棲地,可進一步在區塊內規劃友善草鴞的環境。

「這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林瑞興說,由於農牧業用地牽涉到土地所有權人的生產利益衝突,政府可透過生態服務給付的方式來進行管理。

一般推估,草鴞在台灣的族群數量可能僅有300至500隻,林瑞興表示,雖未有明確的調查數據,但這樣的推測合理。要提升族群數量,目前經科學研究已知的關鍵重要棲地,必須積極地經營管理,包括進行相關調查和管理維護,如此將有助於瀕危物種族群數量提升。

點擊《當草鴞飛過》

「鴞」失之前,邀你一起了解星空下草原精靈的生存危機

 ※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