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在官田 日商琳得科維護水雉棲地 協助清除滿江紅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雉」在官田 日商琳得科維護水雉棲地 協助清除滿江紅

2021年12月1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王乙雯台南報導

在即將入冬之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簡稱環資)於11月20日帶領日商琳得科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琳得科)31位志工,來到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協助清除濕地內佈滿水面的「滿江紅」,好讓浮葉性植物菱角與芡實能吸收陽光、順利成長,讓水雉與成群渡冬的雁鴨都能落腳於園區內。


琳得科全體志工於水雉生態園區內的茄冬樹下合照。攝影:王乙雯

活動當天,琳得科的志工們一早便抵達位於台南市官田區的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坐在大樹下聽著解說老師方文揚娓娓道出園區發展的故事。

1980年台灣高速鐵路的規劃路線穿越水雉重要棲息地——官田鄉葫蘆埤,根據環評結論,開發單位應租用棲地進行水雉復育以減輕建設對野生動物的衝擊,於是2000年1月台灣高鐵與政府保育單位、民間保育團體合作成立『水雉復育區』,種植浮葉性水生植物營造適合水雉居住的棲地,歷經21年,水雉族群數量已經穩定,成為全台第一個將水雉移地復育的成功案例。


水雉園區的講師方文揚透過遊戲,解說水雉遇到的生存困境。攝影:王乙雯

除了生態復育,園區同時以各種方式推動環境教育,為了讓志工了解水雉面臨的生存困境,方文揚將志工分成三組進行「水雉小旅行」遊戲,在地圖上模擬水雉經常遇到的各種情況,看看哪一組能成功抵達終點。

只見志工高擲骰子往前進,走到「友善農田飽足一餐」就大聲歡呼,走到「誤食浸泡過農藥的稻米中毒」就扼腕不已,直到遊戲結束都沒有組別走到終點。

方文揚表示,遊戲中棲地破壞、農藥污染、天敵捕食、野貓野狗攻擊等關卡,其實就是水雉每天的生活。水雉曾經廣泛分布於全台灣平原濕地,卻在1989年被農委會正式公告為第Ⅱ級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就是因為以上種種原因。


在賞鳥亭內輕聲細語的尋找優雅漫步的水雉,同時欣賞擁有紅色修長美腿的高蹺鴴。攝影:王乙雯

除了認識水雉生態與生存棲地,琳得科在日本籍總經理村上正浩領軍下,紛紛穿上青蛙裝,拿著竹編畚箕、浮板,付出行動參與濕地維護工作。

此次的目標是清除漂浮性的強勢植物——滿江紅。滿江紅僅有0.1公分的葉片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入秋後逐漸轉紅就像水面上鋪了一片紅地毯,看起來好不可愛,然而繁殖迅速的特性卻導致菱角種下後長不好、水下生物幾乎無法存活,並使得水雉食物來源與棲地減少。

志工一開始於濕地內緩慢移動,直到抓到移動訣竅後,有技巧地閃過刺人的芡實,用竹畚箕撈起滿江紅瀝乾後集中於浮板上,然後接力將其從池中央拉至岸邊的土坡上曬乾,除了避免滿江紅遇水重生,也讓移除的植物再次成為土地的養分。


志工用竹畚箕撈起滿江紅放置在浮板上。攝影:王乙雯


濕地撈起的植物中出現許多水生昆蟲,見證友善耕作豐富的生態。攝影:王乙雯

經過兩小時的努力,濕地岸邊堆起一座滿江紅山丘,上岸的志工伸展腰部、依靠在土坡邊稍作休息,深深體會到維護棲地所需要的大量人力與在地團隊日復一日進行環境保育的辛苦。

回到大樹下,園區負責人李文珍已經擺好滿桌友善菱角、農民手工菱龍凍與她親手熬煮四小時的清甜蓮藕茶等著大家回來品嚐。第一次吃到菱角的總經理村上正浩用日語分享道,日本並沒有菱角這項農作物,今天透過活動認識水雉生態與菱角,覺得環境保育不僅對台灣,對日本也是很重要的議題,他也笑著表示,「只要我們持續保育環境,其實就能一直吃到健康又好吃的東西呢!」

相信在這一場有得吃、又有好事做的台日交流生態工作假期後,志工們已經與台灣的土地建立起一段深刻的連結,未來在市面上看見友善耕作的本土「官田菱角」,就會想起自己曾經守護過那裏的優雅水雉,並持續在生活中執行環保行動。

期許明年5月水雉繁殖期來臨時,陽光溫暖、池中生態豐富,水面上菱角葉與芡實鋪散,支撐鳥巢與金黃色的蛋,讓水雉安心成家。


李文珍老師示範吃菱角的三種方式,推廣吃菱角救水雉。攝影:王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