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山綠資本/台灣真的能實現2050淨零排放嗎? 達成淨零碳排不可或缺的五大建議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石門山綠資本/台灣真的能實現2050淨零排放嗎? 達成淨零碳排不可或缺的五大建議

2022年05月31日
文:莊昇勳(石門山綠資本有限公司總監)、吳宛蓉(石門山綠資本有限公司資深專案經理)、莊湘緹(石門山綠資本有限公司專案經理)、管芸慈(石門山綠資本有限公司專案副理)

國發會正式在今年3月30日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在80幾頁的報告中,除了口號與宣示目標,似乎並未明確看到實質上的規劃與政策執行方向。淨零目標下的供給及需求是否能達成平衡,也是目前台灣淨零道路上的棘手問題。

根據2021年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顯示台灣2019年之排放量為2萬8706萬噸CO2e,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溫室氣體減量抵換資訊平台中,公告的已核發額度僅為2366萬噸CO2e,需求為供給的12倍之多,市場已明顯失衡。

圖片來源:石門山綠資本有限公司提供

圖片來源:石門山綠資本有限公司提供

為更有效達成淨零目標,台灣應思考如何在制度上協助企業解決減碳困境,同時滿足企業與市場參與者經濟發展,因此我國未來淨零策略可參考下列五大建議:

一、台積極沿用國際碳標準,促進台灣加入全球減碳賽局

世界減碳趨勢下,歐美地區在原先碳交易(總量管制)的基礎上,現正積極推動碳關稅以防止碳洩漏。反觀台灣,目前我國仍在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環保署推動抵換專案至今,始終未採納國際自願碳標準,例如Gold Standard、 VCS及GCC等,此舉將嚴重影響台灣與世界接軌。

故建議台灣自身的抵換專案應採用國際自願碳標準,讓本國企業與其他國際企業立足點平等並公平競爭,促使排碳企業從被動轉為主動,迎頭趕上全球減碳賽局。

二、綠電憑證和碳權只能二選一? 碳權應與綠電交易脫鉤

再生能源發電業只能碳權及綠電二選一嗎?不是的,其實碳權和綠電憑證的環境效益並不互斥。碳權是指透過改善專案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所產生的額度,以台灣為例,經過行政院環保署認可的減量專案將核發「減量額度」的碳權。綠電則代表使用零碳排的再生能源,碳排放係數為零,抵扣原本「用電所產生」的碳排放。

換言之,碳權是讓原本產生排放的行為被避免,例如太陽能發電取代原先使用的燃煤發電,讓原燃煤發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避免;綠電是利用自然條件產生零碳排的能源且申請綠電憑證,並宣稱使用再生能源,故再生能源發電本就有環境效益。

兩者最主要的區別不只是來源差異,使用的範圍也不盡相同,碳權可用於抵減直接及間接排放,但綠電僅可用於抵扣間接能源排放(俗稱範疇二)。因此為更加活絡市場,建議應先將碳權及綠電交易脫鉤,讓兩者的環境效益發揮價值。

三、推行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管制,碳交易市場方可活絡

台灣僅實施效能標準,即對產業別設定溫室氣體排放最低標準,上市櫃公司現逐步被要求進行溫室氣體盤查揭露,並於2029年前完成查證,但未進行總量管制交易制度,如同僅執行半套。

而碳交易制度應效法經濟部公告之「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俗稱「用電大戶條款」)中規範契約容量5000瓩以上用戶,必須在五年內設置契約容量10%的再生能源,或具體規範每年可排放之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創造市場剛性需求。

實行總量管制交易制度的同時應搭配碳交易,剛柔並用,健全碳市場發展。市場機制將可以提供需求者選擇的權力,也使多方有效了解並降低達到淨零目標所需付出的成本。

四、經濟成長與減碳目標應考量平衡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2021年的統計資料指出,2020年台灣在工業低電價排行中為全球第六名。台灣電價低廉已不是新聞,經濟部幾度針對漲價議題進行討論,最終都以「暫緩調整」收場,今年三月已是第八度凍漲。

低電價吸引用電密集產業如半導體、資料中心等在台投資設廠,促進產業發展也創造就業機會,根據主計總處發布2021年經濟成長率為6.28%,當年度用電量成長率創11年新高,來到4.68%。這些效益的背後所要承擔的則是溫室氣體排放的減量壓力,以及再生能源需求的占比提升。在經濟發展及用電量逐年增長的情況下,如何兼顧經濟成長與減碳目標,將為政府帶來艱難的考驗。

台灣因地狹人稠,土地稀缺,建設再生能源電廠的機會日趨限縮,取得大量外部憑證相對有難度,故建議政府針對用電密集產業制定相關配套措施,同時考量電價之調整,避免低電價而造成資源錯置,進而產生難以解套的窘境。

五、弱勢產業的減排成效不同質卻同價

「減碳」、「淨零」、「碳權機會」及「溫室氣體盤查」等永續議題,不再是大型跨國企業的課題,隨著供應鏈的連動,我國各企業及中小企業等被迫採取因應措施以防「脫鏈」。

對於起步較晚、資源較少及減碳壓力較小的弱勢產業,如農業和畜牧業等,建議可針對減排開發門檻較高的專案,例如森林、土壤碳匯開發及畜牧業沼氣再利用等,訂定弱勢產業減排成效鼓勵措施,給予加權鼓勵。

相比於技術純熟、開發門檻較低的減排專案——例如工業製程效能提升取得之減排,弱勢產業所需付出的人力管理成本、時間成本和技術困難程度相對提高許多,加權鼓勵的做法,可促使這些尚未受到法規規範或供應鏈壓力的弱勢產業,能共同提高減碳開發的意願。

台灣「2050淨零轉型」現行規劃看似一片美好,但減碳規劃的順序,明顯存在問題且執行面頗遇困難。政府制定策略時,應當檢視自身的現況並訂定出合適的計畫,而非一味地盲目追尋他國途徑,而訂定過於理想的目標。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市場限縮、不活絡及具體配套措施不足,台灣的低碳轉型市場應提供更多商業運轉的操作空間,而非限縮我們的減碳路徑。

石門山綠資本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長期致力於環境、再生能源議題,現提供溫室氣體管理、再生能源採購等環境永續顧問服務。2020年,石門山取得台灣再生能源售電業執照,協助國際客戶在台灣採購多元再生能源電力。

參考資料

  • Recalibrating global data center energy-use estimates, Eric Masanet et al.,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