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亞馬遜」正告急 美國為何減免印尼逾3000萬外債?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海中亞馬遜」正告急 美國為何減免印尼逾3000萬外債?

2025年01月10日
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李昱德(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全球珊瑚礁生態最豐富的珊瑚大三角,印尼處於最中心,有「海中亞馬遜」之稱,甚至讓美國政府第四度同意讓其用更實際的保護自然作為來抵銷外債。這樣的作法究竟能不能拯救印尼的珊瑚呢?

印尼群島有著有利珊瑚礁生存的先天優良環境。圖片來源:kanenori/Pixabay

「珊瑚大三角」得天獨厚 印尼坐擁全球最豐珊瑚多樣性

印尼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群島國家,位於太平洋及印度洋交界處重要位置,約1.7萬座島嶼,周遭覆蓋著多達58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全球重要的珊瑚礁分布區。

由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等國組成,占全球1.2%面積的「珊瑚大三角」(coral triangle)中,印尼處於最中心,在將近2萬平方公里的珊瑚礁、3萬平方公里的紅樹林中,坐擁超過574種珊瑚礁物種、45種紅樹林樹種。

珊瑚大三角是全世界珊瑚多樣性最高的珊瑚礁區,擁有全球珊瑚的76%(605種),而印尼西巴布亞省的多貝拉伊半島(Bird's Head Peninsula)是珊瑚大三角多樣性最高的區域,有多達574種、全球72%的珊瑚居住於此, 其中還包含亞洲、甚至區域內獨有的珊瑚礁,以及超過3000種的魚類、海龜、鯨豚、鯊魚。此處也因珊瑚礁上的藻類聚落密集度高,是吸納全球溫室氣體的重要碳匯,而有「海中亞馬遜」之稱。

由於氣候變遷,海水溫度上升,加上過度捕撈、捕魚方法不當,以及如觀光潛水等人類活動影響因素,此區的珊瑚存續受到嚴重威脅,各界試圖透過與印尼政府直接合作或提供資金,製造主動保育的動機。

珊瑚大三角是全世界珊瑚多樣性最高的海域。圖片來源:WWF

鉅額債務換保護自然

美國於1998年訂定《熱帶雨林及珊瑚礁保護法》(TFCCA),允許中低收入國家不必直接償還債務,但必須將資金轉投入熱帶雨林和珊瑚礁保育。

去(2024)年7月,美國同意印尼政府無須直接償還高達3500萬美元的外債,轉而將這些資金投入到國內的珊瑚礁保育及強化海洋保護區上,其中的2600萬是基於上述法規抵銷,此外,共同簽署債務換自然的四個非政府組織當中,「保護國際」(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貢獻了300萬,「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則負擔了150萬。本次已是兩國第四度執行「債務換自然」(debt-for-nature)的磋商。

在此之前,兩國已於2009年、2011年、2014年分別達成三次債務換自然的協議,總金額高達7000萬美元,不過這次是首次將重心置於珊瑚礁,而非過去因大規模種植棕櫚樹而遭到破壞的熱帶雨林。

相較於熱帶雨林,珊瑚礁受限於全球性的影響,難以靠單一國家的力量達成保育,因此除了印尼政府,也有非營利組織從旁協助,利用債務換自然的資金擬定保育計畫,這筆經費將用於保育印尼境內的珊瑚大三角,至少長達15年。

參與協商的保護國際法律顧問波特諾伊(Alexandre Portnoi)解釋,高外債國家為了還債,往往透過透支自然資源的方式,導致經濟、自然環境兩失的局面,而債務換自然可以打破這個惡性循環。

此外,今年5月,世界銀行及其管理的多方捐助信託基金PROBLUE、印尼海洋、海洋碎片和沿海資源多方捐助信託基金(Indonesia Oceans, Marine Debris and Coastal Resources Multi-Donor Trust Funds)、全球環境基金(GEF)、印尼政府、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及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開始聯手開發全世界第一個主打珊瑚礁保護的影響力債券,希望透過世界銀行現有預算達2.1億美元的「海洋繁榮計畫」(The Oceans for Prosperity Project)來資助印尼政府強化海洋保護區管理。

氣候變遷及人類活動讓珊瑚的生存變得更加困難。圖片來源: Michelle_Raponi/Pixabay

剝削自然方式不改變 印尼珊瑚礁2030年前仍面浩劫

聯合國環境署(UNEP)2022年發布的「自然融資狀況」報告(State of Finance for Nature)指出,若要達成當前的氣候及生物多樣性目標,2025年相關融資必須達到3840億,增幅將近兩倍。照此趨勢,各界提供給印尼的資金雖說不無小補,仍是杯水車薪,即使將美國過去25年內提供給14個國家的債務換自然資金4.15億算進來,仍差得很遠。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印尼公民團體相信,海水酸化、暖化如此嚴重,3500萬美元就算全額投入也只能達到極小的效益,印尼半數的珊瑚礁可能在2030年前就會因為全球暖化而白化死亡;遑論債務交換計畫本身執行速度就較慢,而且有著轉換成本,排除公眾參與也可能招致透明度、漂綠等質疑。

即使退一萬步,資金全數如期到位,印尼惡名昭彰的漁業捕撈、資源開採方式也是珊瑚礁凋亡的原因之一,像是印尼境內仍允許劃為保育區的海域用於開發,以及填海造陸、採砂作業等,若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使有了債務換自然這一方法,最後恐怕雷聲大雨點小,辜負了一番美意。

 

作者

李昱德

政大外交畢業後於媒體擔任環境線編輯,處理的新聞涵蓋氣候變遷、永續發展、食品安全等,而後前往倫敦大學學院攻讀環境與永續發展碩士學程,畢業後於國際氣候發展智庫擔任助理研究員一職,後轉往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任職,持續研究永續發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