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環資並肩、與自然同行,Let Nature Help!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與環資並肩、與自然同行,Let Nature Help!

2022年06月06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育文台北報導

環資自2001年起始終堅持轉譯正確資訊,讓大眾了解身邊的環境大小事後,付諸行動保護家園,這條路或許蜿蜒,時而伴隨艱險,卻是環資的日常。2022年,世界局勢動盪,全球災禍頻傳,環資特別企劃環境日系列講座,邀請在第一線為環境奮鬥的同仁分別於三大環境節日,分享如何啟動一切以自然為基礎的保護行動,讓每一人、每一天,都能在地球的關鍵時刻與環資並肩、與自然同行,Let Nature Help!

《與自然同行》環境日系列講座。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與自然同行》環境日系列講座。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落實源頭減量 才是真正的向海致敬

《與自然同行》首場講座配合2022世界地球日主題——「投資我們的星球」,由環資議題中心陳姿蓉揭開序幕,她帶領大家從沙灘、掩埋場、到人們的日常來一場廢棄物追蹤小旅行。陳姿蓉自嘲,自從進環資八年來,每天都與垃圾泡在一起,開口講垃圾話、手機裡也都是垃圾照。正因如此,她深深體認,環境問題如果無法具體量化,就很難管理。

2019年起,陳姿蓉從海廢追到陸廢,正式開始踏查全台掩埋場,並在2021年底公布了「濱海 (河) 掩埋場調查報告」,不只是揭露場址的問題,而是看見更大的廢棄物處理難題。陳姿蓉表示,台灣是一個天然資源、土地資源缺乏的國家,靠進口資源加工出口後來獲得我們的經濟成長,然而資源做成產品後就成為廢棄物,甚至壓縮了我們應該要有的良好環境,因此她呼籲:「政府應落實源頭減量,中央也應協助跨縣市合作處理廢棄物,緩解垃圾堆置的問題,而民眾則可以學習如何用消費來消廢,以構築我們未來想要的世界。」

《與自然同行》4/19世界地球日講座。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與自然同行》4/19世界地球日講座。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生物多樣性不遠 只是需要連結

《與自然同行》第二場講座由環資資訊中心專案經理黃梅舒、吳宜靜共同主講,針對2022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為所有生命構建共同的未來」,藉由機智問答形式,從生物多樣性全球公約、台灣保育目標、都市棲地、瀕危物種、生態系服務定義到外來本土物種在環境中扮演的角色等面向,為民眾解開七個生物多樣性之謎。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22全球風險報告》,未來十年全球面臨的長期風險,環境風險佔據一半,而前三名除了氣候行動失敗、極端氣候,其中一項就是生物多樣性流失,對此,黃梅舒提醒民眾應該正視任何一個物種消失在地球上所代表的警訊。

吳宜靜則從貼近生活的角度鼓勵大家擔任公民科學家,參與如路殺社、海龜點點名等社團,或使用iNaturalist、eBird Taiwan​等手機軟體來協助生態觀察,並從中認識大自然,她強調蚊子、蜘蛛等看似可怕、不重要的物種,未來可能在醫學、農業或其他層面對人類極有貢獻。

《與自然同行》5/17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講座。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與自然同行》5/17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講座。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濕地的生命故事 就是你我的生命故事

《與自然同行》最後一場「世界環境日」講座由環資募款部組長張錫埘主講,除了介紹濕地相關的知識與國內外法規,他認為淡水河流域所建構的人工濕地除了淨化都市廢水,更是許多生命賴以依存的生態廊道,如果生活在周邊的居民不在乎環境議題,淡水河最終將淪為一條臭水溝或是廢水排放的區域而已。

張錫塒語重心長的說:「人類對這塊土地多一份認識,就會對這塊土地多一分守護的力量。」因此,透過鏡頭分享了許多在溼地上忙忙碌碌的生物,包括東方環頸鴴、黑面琵鷺等鳥類,或招潮蟹、水筆仔等具有特殊生存之道的動植物,期待這些生命故事能永久延續。

《與自然同行》5/31世界環境日講座。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與自然同行》5/31世界環境日講座。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啟動一切以自然為基礎的行動 修復破碎生態系

今年4月7日,IPCC(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AR6)中說明了人為氣候變遷的前因、後果和解決方案,IPCC呼籲如果想扭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難,現在是最關鍵的10年。

而根據科學研究,健康的陸地和海洋生態系可以吸收大量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轉以有機碳的型態儲存起來,目前也有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透過保護生態系,防止或減緩極端氣候帶給人類社會的衝擊,稱為「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這也是《與自然同行》系列講座想傳達給大家的理念。

※ 5/31世界環境日場次感謝微電能源、聯邦銀行熱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