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向來被認為世界的環保先鋒國家,該國不僅在1967年成為全球第一個通過環境保護法案的國家,還培養出一位新世代環保活動家——格蕾塔桑柏格(Greta Thunberg)。
數多年來,瑞典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不忘兼顧環境永續,致力減少碳排放和限制污染,並且在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上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目標是邁向一個綠色的未來。來看瑞典邁向綠色未來的5大方法,以及為何瑞典人具備極高的永續意識。
1.打造綠色交通,電動巴士是新未來
瑞典第二大城哥德堡是最先採用電動巴士的城市之一。很早,哥德堡市就有60輛以上的Volvo油電混合巴士。從2015年起,更開始採用Volvo全電動巴士,在55號公車路線上運行。到2021年,該市已經有145輛新的電動巴士在街道上行駛,也不再只限於一條路線。在公共交通中使用可再生電力不但有助於改善空氣品質、降低城市的交通噪音,還可以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除了哥德堡,還有其他瑞典城市也推出了電動巴士:諾爾泰利耶市(Norrtälje)於2018年起朝完全電氣化的巴士車隊邁進、在北部的皮特奧(Piteå),電動巴士於2021年開始在街道上行駛。
2.木造摩天大樓,引領環保高樓趨勢
瑞典北部城市謝萊夫特奧(Skellefteå)擁有一座非凡的新建築——薩拉文化中心(Sara Kulturhus Center),該建築完全由木材製成,高75公尺,是世界上最高的木結構建築之一。
事實上,瑞典是歐洲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有近2/3的國土為林地,木材產業相當發達。從永續的角度來看,木建築對環境的影響較傳統水泥建築低,因為木材既是可再生資源,又是可回收資源。而20層樓高的薩拉文化中心採用當地生產的木材,這也意味著更少的碳足跡。
在瑞典各地,有越來越多高層樓建築都是用木造的,以作為到2045年實現碳中和(瑞典的總體氣候目標)的一部分。
3.「永續性」融入教育
教育是社會發展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在瑞典,學齡前教育中就包含永續性議題,因此瑞典的孩子從小就被教導批判性地思考永續性問題,也因此更有環保意識,並且更加尊重大自然。
除了課堂上的永續知識,學生們也被教導從生活中實踐永續行動,例如回收他們的午餐包裝並將剩餘的食物拿來做堆肥。這樣的永續性意識已經融入國民的思想中,這也是為什麼整個瑞典社會如此致力於改善環境。
4.拯救蜜蜂,增加城市生物多樣性
近年來,蜜蜂對環境的重要性已經在全球的永續發展中掀起波瀾,在瑞典也不例外。養蜂業已成為瑞典城市的一種流行和商業模式,Bee Urban等一些瑞典公司為市政當局、公司和個人提供採用蜂箱的機會,並為城市環境中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做出貢獻。
蜜蜂不僅生產蜂蜜,它們還會為鳥類和其他動物食用的農作物授粉,這進一步維持生物多樣性和幫助生態系統重建。
瑞典城市規劃委員會已經建立了蜜蜂友好區和屋頂花園來安置蜂箱。位於哥德堡的美食餐廳Upper House擁有一個小型屋頂花園,並配有生態認證的蜂箱。該餐廳在菜餚中使用蜜蜂生產的蜂蜜,同時為城市的生態系統做出貢獻。
5.飲料瓶回收率高達8成
回收飲料瓶還有錢拿!在瑞典買瓶裝飲料的時候,除了飲料本身的價格之外,消費者還需要多付瓶子價錢的押金。如此一來,消費者就會把喝完的瓶子留下來,再帶到超市回收,拿回瓶子的押金。這就是瑞典回收率很高的原因。據統計,在瑞典,塑膠飲料瓶和鋁罐的回收率高達84%。
除了飲料瓶押金回收制度,幫助提升回收率,瑞典還有一套智慧城市項目「自動廢棄物收集系統」(automated waste collection system, AWCS),居民只需要將垃圾做好分類並放進垃圾桶中,垃圾就會被自動「吸」到垃圾處理場。
人們將事先分類好的垃圾裝在袋子裡,然後依照分類(通常分為廚餘、可燃燒和可回收三個類別)丟進真空垃圾桶。這些垃圾會暫時儲存在桶內,接著系統藉由真空負壓技術將這些垃圾定期自動清空,垃圾會以時速70公里通過地底下的管道網絡,集中抽送至資源回收業者Envac的資源回收站,進行後續處理。
以環保的角度來看,由於不使用車輛運送垃圾,可以降低運輸過程中的廢棄排放,同時減少碳排放和空氣汙染,更能避免垃圾車在路上運行時造成的壅堵。此外,因為清運垃圾作業全面地下化、自動化,不但可以減少人工處理,市容也可以更加整潔。
※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民報橘》,原文標題〈作為全球第一個通過「環境保護法案」的國家,瑞典為了邁向綠色未來,現在使用哪5大方法?〉。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參考資料
- Sweden.se ,Electric buses and buzzing bees – Sweden is on the way to climate neutrality
- daily scandinavian(2022年6月22日),5 Things We Can Learn From Swedish Sustainability Efforts
- upper house,Our bees up on the ro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