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之星】試誤法找女朋友 台灣特有種盤古蟾蜍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自然谷之星】試誤法找女朋友 台灣特有種盤古蟾蜍

2023年03月20日
文:楊家豪

我對蟾蜍第一次有明確的印象,大概就是國文課本中沈復的《兒時記趣》了吧……這篇虐待動物的經典文章裡,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後來的事大家也都很熟悉,這隻跑錯地方吃東西的蟾蜍,就這樣被一個嚇壞的小男孩抓起來鞭打。

蟾蜍又被稱為癩蝦蟆,是兩棲綱無尾目當中的一類。台灣的蟾蜍科共有兩種:分別是有戴墨鏡塗黑色指甲油的黑眶蟾蜍,與今天的主角盤古蟾蜍。盤古蟾蜍是台灣原生蛙類中體型最大的,通常可達11公分或以上,由於體型相對較大,並且喜歡在開闊地出現,因此在淺山地區常常可以輕易地發現牠的身影。


盤古蟾蜍。圖片來源:林宗以提供

那麼被沈復「鞭數十,趨之別院」的傢伙會是盤古蟾蜍嗎?雖然無法明確知道他遇見哪一種蟾蜍,但答案肯定不會是盤古蟾蜍,因為盤古蟾蜍其實是台灣的特有種喔!雖然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牠被誤以為與中華大蟾蜍是同種生物,但在1986年時,一位日本學者松井正文先生發表文獻,最終確定盤古蟾蜍與中華大蟾蜍為不同物種。

蟾蜍的皮膚之所以不像青蛙一般的水潤,乾乾的之外還有一塊一塊的凸起,這絕對不是因為牠疏於保養。角質化的皮膚是蟾蜍得以較長時間離開水的絕招,而背上一粒一粒的突起被稱為疣,與耳後腺一樣都會分泌毒液。由於盤古蟾蜍的跳躍能力是台灣蛙類中的倒數,因此需要毒液來保護自己,但其實非到萬不得已,盤古蟾蜍對毒液是非常寶貝不輕易使用的。

盤古蟾蜍碰到危險時有以下步驟:首先會鼓起胸部並撐起四肢,就如同功夫電影裡的蝦(蛤)蟆功一樣,讓自己看起來不好惹;萬一這招沒用就會離開或是裝死;再不成還是被攻擊時,才會將毒液釋放。由於盤古蟾蜍的毒液屬於神經毒,因此只要手碰到後注意洗手,不要讓沾到毒液的手或食物進入口腔(或是將蟾蜍吃掉),是不會有危險的。


盤古蟾蜍背上有明顯的凸起,橢圓形的耳後腺也很明顯。圖片來源:徐瑞仙提供

盤古蟾蜍的蝌蚪本身就帶微毒性,會群聚在一起讓獵食者們不願意吃。體型上遠比其他蛙類的蝌蚪大,而且一個個都黑得發亮,認為牠算是多種蝌蚪裡相對好辨識的。牠的蝌蚪平均長度為兩公分多一點,並且根據研究隨著海拔的上升,蝌蚪的大小有逐漸變大的趨勢,平均來說高海拔區的蝌蚪會比低海拔區的蝌蚪大上3mm。


盤古蟾蜍的蝌蚪真的是又黑又壯。

不少蛙類都是大近視眼,雖然牠們有很不錯的感光能力,對移動的物體也很敏感,但牠們的視界總是朦朧,因此如果問盤古蟾蜍吃什麼?答案就是吃得下且會動的東西牠都吃,畢竟還沒入口前牠也不確定到底會吃到什麼。

由於視力不佳,盤古蟾蜍們在交配時也常常發生抱錯蛙的情形,用力一抱居然是隻雄蛙,這時候被抱住的雄性盤古蟾蜍,會發出急促且連續的「夠、夠、夠、夠」叫聲,這絕對不是要鼓勵背上的同類「Go!Go!Go!」而是釋放叫聲,意思是:「老哥!我也是男的,快下來!」


很顯然的,牠們在溝通上遇到點狀況。圖片來源:Skink Chen(CC BY-NC-ND 2.0)

小時候總覺得蟾蜍長得好醜,在老家河堤邊或是農塘旁看到,總是嚇得拔退就跑,但仔細認識蟾蜍後發現牠還蠻可愛的,胖胖的一隻跳不太遠,遇到危險還會用蝦蟆功嚇一下你,找女朋友還得用試誤法才能順利的延續族群。

可惜長大後發現,野外的環境中看到這些蛙類的機會大幅減少,逐漸密集的交通網絡破碎了牠們的棲地,農田水塘也變得不再舒適。好在來到自然谷後,發現只要透過環境信託把棲地守護下來,不論蛙類蛇類或是其他哺乳類動物,都能在這樣的環境裡安心生活。

青蛙們的隱形斗篷

蛙類的皮膚十分厲害,因此一個個都是隱身高手,我們可以從皮膚顏色辨識牠的棲息環境,常常在樹上生活的通常顏色較綠;在地上活動的則以褐色為主。並且能透過紋路來增加偽裝或混淆敵人,像是莫氏樹蛙在大腿內側有紅色花紋,就可以在逃跑時造成敵人的驚嚇。
另外變色也是蛙類皮膚一大武器,有些蛙類的變色能力很強可以改變色相,像艾氏樹蛙就能從夜晚的褐色變成白天的黃色帶一點綠;有些則只是明度的變化,像斯文豪氏赤蛙或是蟾蜍,牠們也許個體間的色相有所差異,但卻是天生的,只能因著環境變化調整明度,由黑色素來控制顏色深淺。因此在辨識青蛙種類時,顏色通常不會是一個好的辨識依據。

盤古蟾蜍 檔案

中文名:盤古蟾蜍
別名:台灣蟾蜍、癩蝦蟆
科名:蟾蜍科
學名:Bufo bankorensis
分佈:台灣特有種。廣布於全島0~3000公尺的環境,龜山島亦可見。
生態:喜歡較開闊的地方,也會守在步道旁或是路燈下等昆蟲較多的地方覓食,繁殖期才會移往溪邊或水塘邊。

特徵:

  1. 雄性體長6~10公分;雌性體長6~11公分。但亦有紀錄可達20公分。
  2. 鼓膜明顯,耳後腺呈長橢圓形且明顯凸起。
  3. 皮膚粗糙有凸起的疣。
  4. 卵串呈雙排長條形,約80公分。
  5. 卵粒黑色,一次可產四千顆以上的卵粒。
  6. 蝌蚪黑色,長約2.1~2.4公分。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 

參考資料

  • 〈台灣十一種蛙類之行為能力比較之研究〉農業工程學報 60(2), 1-9。張源修、吳秉諭。
  • 〈不同海拔和棲地類型之盤古蟾蜍蝌蚪的形態變異〉台灣生物多樣性研究 12(4), 351-365。郭淳棻、廖宇賡、謝宜珊、許富雄。
  •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 台灣地區兩棲類物種描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