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好水 農園也是迷你動物園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農業生好水 農園也是迷你動物園

2023年10月11日
公視記者 郭志榮 張光宗 許中熹

台灣長期使用慣行農法,噴灑農藥,施用化肥,造成農地土壤酸化,並且影響淺層地下水,有硝酸鹽氮超標問題。在雲林林內有一群農民,嘗試在地下水源補注區,推行友善耕作,希望農業生好水,保護環境生態。

雲林是農業大縣,但是長期慣行農法,影響地下水質,環保局希望透過輔導友善農業,改善地下水質。林內鄉位於濁水溪沖積扇平原的扇頂地區,以農業好水補注地下水,有著重要意義。

友善農業護土地 也保護地下水


農民林富源在田區旁挖出生態池。

農民林富源為了響應農業生好水的觀念,在林內找到一塊荒廢農地,打造友善農園。一開始先解決水源問題,在田區旁挖出生態池,希望能淨化水質。為了讓生態池能成為小型補注池,護坡就用農地挖出的卵石,成為透水的生態工法。

農民張嘉民更早推動友善耕作,十多年前接手家族農地,開始種無花果。無花果不易種植,一開始也遭遇失敗,損失慘重。後來改用溫室種植,終於解決病蟲害問題。採取不噴農藥的草生栽培模式,改善土壤,也有助保護地下水,獲得綠保標章。


農民張嘉民以不噴農藥的草生栽培模式來種植無花果。

林富源的農地過去是慣性農法,長期施用化肥,土壤偏酸性,為了改造土壤,使用木灰、蚵灰的方式,酸鹼中和恢復地力。農園第一批作物,就是最難種的生菜,試驗改良土地的成果。


林富源為了改造土壤,使用木灰、蚵灰的方式,酸鹼中和恢復地力。

從貧瘠荒地到豐富生態農園


前來參訪農園的學生與廚師,體驗傳統砌石工法。

從荒地到農園,歷經快一年時間,一群學生與廚師前來參訪,現場邀請砌石匠師,教導傳統砌石工法,讓賓客實際體驗。林富源長期經營產銷平台,將雲林友善種植的農作,銷往都市許多餐廳。現代餐飲不只講究美味,還要注重健康,更要兼顧生態環保,食材來源成為食農教育重要的一環。

不噴農藥、不用化肥的友善耕作,不只種出優質農作,保護地下水源,同時成為生物棲地。從地底的蚯蚓,到天上的鳥類,自然田區建構起一個生態鏈,讓農園像是個迷你動物園。


蚯蚓。


白頭翁

從事友善耕作保護環境,農民並非不願意,但是如果能協助打開通路,會讓農民更有意願。一位位農友加入友善耕作,形成友善農業區,才能保護更多自然生態。林內這群農民,開始一場農業生好水的環境運動。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農業生好水|農園也是迷你動物園】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