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歐盟回收模範生? 德奧、東南歐兩樣情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誰是歐盟回收模範生? 德奧、東南歐兩樣情

2023年12月26日
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李昱德(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人類每天都製造出大量的垃圾,而近年因為循環經濟與「從搖籃到搖籃」的思維興起,人們開始注重將淘汰、毀壞的物品重製或再利用,這點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可說是做得十分不錯,然而,台灣普遍認為較先進的歐洲國家在回收部分又做得如何呢?

德、法總體回收率高 德、奧都市回收率領先

平均來看,歐盟每人一年產生4.8公噸垃圾,其中一般家戶約占9%,絕大宗來自建築業(37.5%)及採石業(23.4%),另外像是廢棄物處理、自來水服務等水資源相關產業佔10.8%,製造業則佔10.6%。

人類活動每天產生大量垃圾。照片來源:khoinguyenfoto/Pixabay

人類活動每天產生大量垃圾。照片來源:khoinguyenfoto/Pixabay

若從國家來做區分,德國、法國、英國(脫歐後仍被計入)、義大利與波蘭是歐盟廢棄物產生量最多的五個國家,其中德國約為4.01億公噸,大幅領先第二名的法國3.1億公噸,兩國製造的廢棄物占了歐盟的三分之一;不過兩國的回收率也相對較高,德國、法國在2020年的總回收率分別約為44%和54.2%,皆高於歐盟2020年的總體回收率39%。

不過若是計算各國都市廢棄物的回收率,德國可說是穩居寶座,高達69.6%,第二名的奧地利約為62.3%,與台灣的64%相近,最低的幾國分別是蒙特內哥羅(4.6%)、馬爾他(10.5%)及羅馬尼亞(13.7%),因此在平均之後,歐盟一年的回收率僅有約48.6%。

雖然平均看起來並不理想,但在歐盟的大力推行之下,各國回收率相較於2004年水準都已有大幅度的增長,德國、奧地利繼續保持冠亞軍寶座,義大利的回收率從2004年的17.6%提升至2020年的51.4%,成長近3倍,而斯洛伐克更是從6.1%飆漲到42.2%,可謂成果驚人。

德國人對「有顏色的垃圾桶」都十分熟悉。照片來源:blickpixel/Pixabay

德國人對「有顏色的垃圾桶」都十分熟悉。照片來源:blickpixel/Pixabay

「超前部署」回收策略 德國領先20年

事實上,在歐盟在2008年正式提出「廢棄物架構指引」(Waste Framework Directive)並要求各成員國在2020年前回收率至少要突破50%。然而,在這之前德國早已超前部署,都市廢棄物回收率於於2002年就已達到56%,同時也在2012年通過《循環經濟法》(Circular Economy Act of 2012),搶先歐盟訂下65%的回收率目標,且制定了完善的期程。

除此之外,只要是德國人應該都對戶外黃色、綠色、藍色與黑色等顏色的垃圾桶十分熟悉,其中黃色用於丟棄鋁箔包、塑膠袋、塑膠製品和鋁罐等非玻璃、紙容器;綠色或藍色的棄置廢紙、廢紙板;黑色或灰色則供丟棄其他不可回收的垃圾以及一般家庭垃圾,另外也有用於堆肥的棕色生物垃圾箱,網路上甚至流傳著「德國人就算是閉著眼睛也能做回收」這樣的玩笑話。

或許有些人會問,那最常見的寶特瓶、玻璃瓶等垃圾呢?難道這些反而不回收嗎?其實德國與其他約10個歐洲國家皆以共同的「押金回收制度」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在德國被稱為Pfand System。

所謂押金回收,就是有Pfand標誌的軟性飲料、礦泉水及酒瓶等容器都會直接在售價內包含押金。一次性容器(Einweg)的押金是25歐分,可多次重複使用容器(Mehrweg)的押金則落在8到15歐分不等,待飲用完畢,就可以帶到超市、飲料店去回收、將現金取回,也可以拿到慈善機構捐贈。

無法倒垃圾也會降低民眾回收意願。照片來源:zibik/Pixabay

無法倒垃圾也會降低民眾回收意願。照片來源:zibik/Pixabay

基礎建設不足、民眾環保觀念差 東南歐回收進度落後

相較之下,曾處於前蘇聯共產計畫經濟之下的巴爾幹半島與東歐諸國,由於過去缺乏完善的廢棄物處理規劃,很常發生任意棄置垃圾的情形,2021年流經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及塞爾維亞的河流,因為被大量的垃圾阻塞河道,一度威脅到匈牙利維謝格拉德水力發電站(Višegrad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的運作,而這些垃圾除了常見的寶特瓶外,竟然還包括了廢棄冰箱和工業鐵桶。

巴爾幹論壇(The Balkan Forum)於2021年發布循環經濟報告指出,這些國家的廢棄物處理方式多仰賴掩埋場,但是在降水過多的季節裡,掩埋場垃圾很容易被沖刷到水域下游。除此之外,基礎建設的不足,像是街道未鋪柏油、道路狹窄導致垃圾車無法進入,都增加公部門收垃圾的困難,一旦無法統一收垃圾,民眾就可能將垃圾隨意棄置。

也有報導指出,塞爾維亞等國雖然訂定了包裝廢棄物等管理法規,但其給予的豁免過度大方,其他廠商又常常未誠實申報,造成法規雖在,實際執行起來卻不確實的漏洞,導致難以正確推行回收制度;像是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等國大多沒有統一推行回收分類的制度,或是只有少量的回收點,因此也降低了民眾的回收意願。

由於設定了統一的目標,歐盟在2022年的一份新聞稿中指出,希望這些國家能透過強化「擴大生產者責任」(EPR)的方式改善產品的生命週期管理,並逐步從未妥善管理的任意掩埋、露天焚燒等傳統方式,邁向由政府統一管理、更為衛生、環保的未來,這也同時能改善當地的環境污染以及居民健康等問題。

另一方面,歐盟也同時面臨多國無法達成《歐盟循環經濟行動計畫》中2025年回收率目標的問題。該目標為:都市廢棄物55%回收率;包裝、包材65%回收率;以及針對特定材質設定的回收率,如紙類75%、玻璃70%、鋁50%、塑膠50%等。

雖然前段班的德國、奧地利、比利時等國已經達成,或依照目前速度可望達標,但歐盟27個國家中,仍有18個國家面臨無法達成都市廢棄物處理目標的窘境,未來可能會需要其他國家協助,或是再進一步強化對政策的監管等。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誰是歐盟回收模範生? 德奧、東南歐兩樣情

作者

李昱德

政大外交畢業後於媒體擔任環境線編輯,處理的新聞涵蓋氣候變遷、永續發展、食品安全等,而後前往倫敦大學學院攻讀環境與永續發展碩士學程,畢業後於國際氣候發展智庫擔任助理研究員一職,後轉往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任職,持續研究永續發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