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門(Permaculture)是一種運用自然、模擬自然,提供生活需求的設計系統與技術。每2~3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樸門大會」(International Permaculture Convergence,IPC)是樸門社群最重要的盛會,今(2024)年底將於台灣舉辦。上(3)月2日,三位日本的樸門設計實踐者訪台分享樸門的日常,以及日本的樸門社群如何透過傳統文化技藝、生活設計與社區串連,達到理想的永續生活。
從傳統智慧尋找在地問題的解方
樸門常被認為是一種農法,但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每個人都能參與的永續生活運動。對日本樸門永續設計中心代表設楽清和(Kiyokazu Shidara)來說,樸門比較像是一種保存文化與善待地球的方式。
設楽先生在2010年出版的著作《懶人農法:第一次全圖解》(パーマカルチャー菜園入門)中提到,「環境問題其實也是文化問題,如今問題的本質在於人類喪失了能夠維持永續的文化」。樸門訴求要讓人們從傳統智慧中尋求在地問題的解方,也因此,把握各地區的傳統文化技藝與記憶很重要,沖繩宮古島仍保存許多傳統,當地也有樸門社群。
設楽先生與夥伴辦理工作坊,讓學員用自身力量實踐所學,例如木工、農作、農產品加工等等。講師群包含植物專家、農夫、環境友善建築士,甚至還有舞蹈家。多元背景凸顯出樸門倫理跨領域的特色。
日本的樸門畢業生都做些什麼呢?有人種植有機咖啡、在都會區種樹、成立樸門學校、經營民宿、甚至建立生態村。即便沒有要規模化經營,學校屋頂也可以體現樸門的態度。
從認識事物的本質開始 透過設計將問題變資源
設楽先生在東京都內一間小學的三層樓屋頂,帶領小學生開闢屋頂菜園。從培養土壤開始,將校園廚餘製成有機堆肥,並在菜園種植蔬菜或蜜源植物,吸引蜜蜂蝴蝶幫忙作物授粉。大人小孩一起工作增加了親子交流,「增加都市人與自然的連結,菜園就是一個很好開始的場域」。
設楽先生會蒐集或保存自己育種或原生種的種子,排除不同品系雜交後所得的第一代種子。保種之外,土壤的健康也很重要,「土地若照顧得好,其實不用費力照顧作物」。某些多年生的植株不用特別重複種植,種子可以在原地落地、重複生長。
從種子保存到養雞隧道,設楽先生分享「將問題變成資源」的生活設計哲學。養雞隧道是指在空間有限的情形下,飼主無法以「放山雞」模式飼養雞隻,但又希望雞隻有活動空間,該怎麼辦呢?飼主可藉由在自家後院打造開放或半開放的隧道,提供給雞隻探索空間,讓牠們接觸陽光、新鮮空氣,一方面提高運動的次數,也可改善雞隻健康與產蛋量。
設楽先生指出,好的設計不一定是昂貴、高科技或遙不可及,而是從事物的本質出發設計、落實到生活中,例如認識好氧菌、厭氧菌與分解原理,再將其運用至廁所水肥分解。
只有三人也可以! 社區串聯促居民溝通與改變
非營利組織「Transition Japan」理事山口次郎(Jiro Yamaguchi)來自宮崎縣、鄰近阿蘇火山地區,20年前首次接觸到樸門,有著15年的務農資歷。他的三個孩子在樸門社群的薰陶下長大,一家五口主要透過務農、販售自家農產與加工品,以及影像工作等其他經濟活動平衡生計。
山口先生也熱衷於「轉型城鎮」運動(Transition Town),該運動2005年發源於英國,以「擺脫依存、增加韌性、發揮想像力創造力」三大原則為依歸,強調透過由下而上的社區參與,讓市民發揮創造力,激盪地方動能並做出改變,邁向低碳、永續及社會正義的未來。
轉型城鎮不是要創造組織或造鎮,而是透過推動社會運動,增進居民彼此的溝通連結。山口先生表示,即使只有三個人,也可以發起想做的事情。
日本在2008年開始轉型城鎮運動,目前全國已有70個以上的轉型城鎮社群。只要聚集三人以上,其中一人有參加過轉型城鎮說明會就可以響應。一個月實體聚會一次、兩個月辦一次培訓聚會。山口先生說,乾等政府來做社區居民想要的事情是絕對來不及的。雖然也會有一開始很熱絡,後來冷掉或消失的社群,但也沒有關係,開始嘗試比較重要。
帶來自家農產品目錄的山口先生說,他大概是務農十年後才開始有「能掌握這件事」的感覺。他強調,「社群內的夥伴能夠支持彼此想做的事」是很重要的,也是他能一直投入運動的原因。他提醒,「人與人的串聯可以帶來改變與實現,身邊的資源不要只用金錢來衡量價值,例如一個人無法獨自營造菜園,但透過吃友善種植的蔬果,就可以發揮影響力。」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