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海域「打拼」的鯨豚 需注意哪些生存威脅? | 環境資訊中心
黑潮海嶼鯨

在台灣海域「打拼」的鯨豚 需注意哪些生存威脅?

2024年05月07日
文、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花東海域是鯨豚活動熱區,這裡具備高度生物多樣性,提供充足海洋生活資源,是許多大型鯨遷徙途經之地,也有小型鯨類穩定棲息於此,但人類活動如漁業、賞鯨和污染,卻造成鯨豚生存的壓力。處於生物鏈頂端的鯨豚如果面臨生存危機,可能使生態系平衡遭受破壞,進而崩解。

保育鯨豚不僅是保護單一物種,當我們保護鯨豚的生存環境,作用也如同保護傘般連帶守護生態系中每個物種;鯨豚更是「哨兵動物」,當牠們受到環境污染而顯現的疾病,同樣警告著人類海洋污染恐對健康造成影響!據2019~2021年的鯨豚擱淺報告,可歸納台灣週邊海域鯨豚的前三大死因:混獲與漁網纏繞、化學污染導致器官病變及船隻撞擊。

混獲與漁網纏繞 Bycatch&Entanglement

全球估計每年約有超過30萬隻鯨豚因混獲而死亡。混獲指的是在捕魚作業時捕撈到原本不打算補的種類,例如位於東太平洋熱帶海域的熱帶斑海豚,因常與黃鰭鮪魚同游而中網,1970年代時使得該海域族群數量遽降65%。而受海中漂流廢棄漁具纏繞,也常讓鯨豚過度耗費精力而邁向死亡。

化學污染 Chemical Pollution

研究顯示:當海域環境品質越惡化,鯨豚擱淺數量相對增加。鯨豚是海洋高階消費者,當來自陸地排放的污染物進入食物鏈,身體器官會吸收並累積有毒物質。台大研究團隊發現:台灣擱淺鯨豚的肝腎組織中,「銀」(Ag)濃度比其他海域的鯨豚高,它會削弱免疫系統,引起多重器官衰竭。而奈米銀的應用在近十年蓬勃發展,主打抗菌功能,常見於生活用品中。

船隻撞擊 Ship/Vessles Strikes

海上交通忙碌,撐起國內外漁業、工程、貿易、觀光等業務,當大小不同的船隻在海上穿梭,航線與鯨豚移動路徑頻繁重疊,導致「船禍意外」不斷,鯨豚可能遭船隻撞擊受傷身亡,或被高速運轉的螺旋槳劃傷。

黑潮正在執行「海洋綠洲:東海岸鯨類保育計畫」調查,希望評估東海岸鯨豚面臨的潛在威脅。我們將紀錄花紋海豚身上的傷痕,透過訪談漁民去分析傷疤成因,作為鯨豚保育推廣教材;出海做鯨豚調查的同時,也進行目視海漂紀錄,並觀察附近鯨豚是否有特殊行為。邀請您瞭解本次計畫並捐款支持,一起守護台灣珍貴的鯨豚與海洋!

※本文轉載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原文標題〈臺灣海域鯨豚常見威脅〉,本文原刊於2022年7月6日。
※更多相關內容,歡迎追蹤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