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作假期守護台灣寶藏 乘風航向嘉義布袋濕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生態工作假期守護台灣寶藏 乘風航向嘉義布袋濕地

2024年06月06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王乙雯 嘉義報導

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為候鳥主要度冬棲息地,為了守護於此休憩的黑面琵鷺、水鳥與候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簡稱環資)和嘉時航運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嘉時航運)攜手合作生態工作假期,於5月27日至嘉義布袋濕地,執行棲地植樹活動,讓候鳥過境休憩時,在樹林的保護下安心成長,更期盼在長期的努力下,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後盾。


廢棄鹽廠現今轉變成為滯洪池,在淺水灘中有鳥類的蹤跡。攝影:黃育文

第一站:嘉義布袋探索濕地生態寶藏

嘉義布袋擁有廣闊的濕地和多樣的鳥類棲息地,以豐富的生態資源和特色環境聞名。這裡每年冬季都會迎來一批特別的客人,也是全球關注物種——黑面琵鷺,從1989年全球紀錄288隻,到2024年共6988隻,數量變化一直受到國際鳥類保護組織的密切追蹤。

天氣剛好遇到5月梅雨季,各地受鋒面與氣流影響,很幸運的受到天公伯伯賞臉,讓雲層遮住炙熱的太陽,在陰涼的天氣下順利進行。

志工的雙手從平常使用的電腦與滑鼠,換成圓鍬和鏟子,互相協助挖出半公尺深與寬的土穴,倒入蚵殼抵擋鹽氣,細心覆土種下適合在濱海生長的木麻黃、黃槿和大葉欖仁的樹苗,總共種下40棵樹。在廣闊的環境中工作,志工的臉因挖掘的動作變得通紅,休補充水分時,抬頭望就能看見波光粼粼的濕地中,鳥類生活覓食的畫面,相信大家不僅是在為黑面琵鷺的保護出力,更是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維護做出貢獻。

本次環資活動總籌乙雯說:「相信經過今天的棲地行動,我們都更貼近腳下這片土地,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志工拿起圓鍬,為樹苗挖出足夠深度與寬度的土穴,倒入蚵殼以利組閣濱海土地的鹽氣。攝影:黃育文


左圖:志工細心的用麻繩,將樹苗與竹竿輕輕的綁在一起。右圖:志工使用望遠鏡觀察濕地鳥類生態。

第二站:航向海平面下的國土與養蚵產業

嘉義擁有著美好的生態棲地外,也面臨著多重的環境挑戰。工作完成後,志工搭上遊覽車移動前往白水湖壽島,走訪2020年《消失的情人節》電影壯闊海景和美麗夕陽背後,沒有說出的國土消失、地層下陷,影響生態系統健康的現況。

嘉義因優越的水質地勢條件,使養蚵產業蓬勃發展,外海密密麻麻的竹棚,近岸漂浮的白色保麗龍、垂吊式養殖和道路上暫放成山的蚵殼,從眼前的景色就能了解牡蠣不同的養殖方式。志工走在隔開陸地與海的堤防上,右手邊是海,左手邊是滯洪池,蔡福昌老師說:「現在大家腳下的堤防近幾年修建加高,如果不這麼做,陸地上坐路的掌潭村就會有淹沒的危險」,吹著涼爽的海風,遠方風力發電機運轉著,退潮時沿著海水與紅磚被海水淹沒的痕跡,水泥路上長滿蘚類,可以走向外海沙島的方向,感受濱海的滄桑與失落。

志工文函用望眼鏡發現高蹺鴴,又名長腳鷸的身影,一雙長紅腿在淺水地上行走,欣賞之餘也用手機連接著望遠鏡的鏡頭,拍下它們拍翅的美姿。

來到嘉義不只有食蚵,嘉時航運的志工不僅付諸行動,守護遠道來台的黑面琵鷺與候鳥棲地,還相約下次再到布袋濕地,樹下乘涼,欣賞候鳥在安心棲息的美好畫面,成為生物多樣性守護者!


蔡福昌說明嘉義地區養蚵產業、地層下陷與國土消失的環境挑戰。攝影:黃育文


嘉時航運、環資與種下的樹苗合影。攝影:黃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