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陽/環境部關注異戊二烯,植物何罪之有?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王升陽/環境部關注異戊二烯,植物何罪之有?

2024年06月28日
文:王升陽(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循環經濟研究學院院長)
編按:環境部在去(2023)年委託國立成功大學研究團隊,研究本土樹種異戊二烯排放潛勢,根據異戊二烯排放率整理出15樹種清單(請點此)發給縣市政府。此事旋即引起爭議。環境部於27日澄清,這15種樹種非公告禁止種植,也會再邀專家學者共商、滾動檢討。

環境部發函給地方政府公文。

以下是我跟國立中興大學循環經濟研究學院的曹乃文教授共同的聲明。

環境部最近公告了15種不建議種植的樹種清單,理由是這些樹種會釋放大量的異戊二烯 (Isoprene),異戊二烯是一種可能導致空氣污染的前驅物。不過,筆者對這份公告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這份公告內容的準確性值得商確。筆者試圖查找相關研究,但發現有些樹種根本找不到資料 (例如猪腳楠、棋盤腳及野牡丹),有些樹種的資料則與清單所說的不符 (例如台灣肖楠、土沉香),這讓我懷疑清單的可靠性。其次,限制種植某些樹種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問題。例如,李昆龍(編註:環境部清單所列楓香樹種之文獻作者)提到的高排放樹種除了楓香,還指出蓮霧和芒果也會釋放大量異戊二烯,但我們總不能為了減少空氣污染就禁止農民種植這些水果吧?

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異戊二烯:

  1. 它是植物為了保護自己而產生的。在高溫環境下,植物會釋放更多異戊二烯來增強自身的抗熱能力。
  2. 植物只在有陽光時才會釋放異戊二烯,晚上幾乎不會釋放。
  3. 有趣的是,當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高時,植物反而會減少異戊二烯的釋放。

環境部關注異戊二烯,是因為它會與氮氧化物 (NOX) 反應產生臭氧,造成空氣污染。但是,這個反應過程很複雜:

  1. 異戊二烯在空氣中存在的時間很短,很快就會分解。具體來說,它與NO3-、OH-及臭氧反應的時間分別只有0.8小時(48分鐘)、1.7小時(102分鐘)和1.3天。
  2. 臭氧的形成不只需要異戊二烯,還需要其他反應物,特別是NOX。而且,人為活動產生的其他揮發性有機物 (VOC),如烷烴和芳香烴類化合物,也會與NOX反應產生臭氧。
  3. 在NOX濃度較低的環境中,異戊二烯反而可能幫助分解臭氧。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中植物釋放的異戊二烯濃度可能並不高。以英格蘭為例,夏季的異戊二烯濃度約為0.05ppb(十億分之一),每小時產生約0.182ppb的臭氧。雖然我們沒有台灣的確切數據,但考慮到台灣城市的植被可能不如英格蘭豐富,這個濃度可能不足以構成需要特別管控種植樹種的理由。

另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異戊二烯的測量難度。由於異戊二烯分子量非常小,很難被準確捕捉和分析。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採氣袋、採氣瓶或SPME(微固萃取)等方式捕捉異戊二烯,然後用氣相層析系統 (GC-FID或GC-MS)進行分析。但這些方法之間的數據誤差可能很大,而且由於異戊二烯存在時間短暫,如果不能即時測量,可能會導致與實際排放量有較大偏差。因此,筆者建議應該在現場使用流通管線配合快速異戊二烯偵測器(Fast Isoprene Sensor,FIS)進行測量,以獲得更準確的數據。

因此,筆者認為與其限制種植某些樹種,不如多關注如何減少NOX等人為污染物的排放,更注重管理NOX和其他人為排放的VOC,而不是過分關注植物釋放的異戊二烯。畢竟,樹木對城市和人類有諸多好處:美化環境、降低溫度、提供休憩場所,甚至能幫助人們放鬆身心。

總的來說,環境部的這項政策似乎有點本末倒置。植物釋放的異戊二烯可能遠比人為活動產生的污染物少。我們應該更全面地考慮環境保護和城市發展的平衡,而不是簡單地限制種植某些樹種。

參考文獻

※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原刊於2024年6月25日

 

論壇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環境資訊中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