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猴子搶糧 捕殺與否引熱議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尼泊爾猴子搶糧 捕殺與否引熱議

2024年08月05日
轉載自對話地球;文:拉梅什.布尚(對話地球的尼泊爾編輯,常駐加德滿都);翻譯:子明

尼泊爾的恆河猴喜歡以玉米和其他農作物為食,但它們的覓食行為讓窮困的農民失去了亟需的收入。圖片來源:Alamy

在憂心忡忡的農民施壓之下,政府官員正在考慮捕殺。

尼泊爾的猴子讓當地人和政府夜不能寐。 猴子打劫村民廚房的事情時常見諸報端。與此同時,收穫季節臨近,農民們擔心猴子會將他們已經成熟待摘的玉米洗劫一空。猴子喜食玉米,而農民們也喜歡種玉米,因為它投資收益高。

很多解決方案正在被討論,包括補償農民、捕殺猴子,甚至是砍伐樹木來限制猴子的棲息地等。 2024年6月2日,來自古姆利(Gumli)的議會議員錢德拉.班達里(Chandra Bhandari)向議會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說:「議員們對農民們正在面對的問題裝聾作啞。 作為回應,農民們準備把猴子當做禮物送到議會。」

尼泊爾有三個猴子種屬,分別是恆河猴(rhesus macaque)、熊猴(Assamese macaque)以及喜山長尾葉猴(Hanuman langur)。 但報導中與人類發生衝突的多為恆河猴。 這種猴子因其適應人類的能力而聞名。

研究靈長類動物行為的薩比娜.柯伊拉臘(Sabina Koirala)表示:「當下這種(不顧種群差異的)爭論方式,將一切猴子都視為了惡魔。 」她研究了恆河猴的搶糧行為,並與他人合著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發現,尼泊爾中部卡夫勒(Kavre)地區帕諾提市(Panauti)的農民每年會因猴子的劫掠損失15美元(約佔其年均糧食種植收入的5%)。「對於那些不種稻米只種玉米的農民而言,損失約佔其總收入的10%。」柯伊拉臘表示。

2023年,尼泊爾的年人均GDP剛剛超過1300美元,因此這樣的損失對於貧困社群來說是難以承受的。

與此同時,尼泊爾目前缺少關於猴子種群的可靠數據。 因此,儘管從討論的熱烈程度來看,猴子與人爭糧似乎是一個普遍問題,但真正的波及範圍卻難以估算。

印度的經驗教訓

面對類似的問題,2006年到2018年間,與尼泊爾接壤的印度喜馬偕爾邦(Himachal Pradesh)對16萬隻猴子實施了絕育。今年2月,一個由尼泊爾議員、林業官員和獸醫組成的代表團訪問了喜馬偕爾邦邦,學習印方的經驗,以及面臨的挑戰。

「這隻是我們討論的選項之一,但閹割非常昂貴,因為捕捉猴子,並把它們關在籠子裡直到手術傷口癒合非常困難。 我覺得我們負擔不起這麼大的一筆費用,」尼泊爾野生動植物管理部門發言人貝德.普拉薩德.達卡爾(Bed Prasad Dhakal)表示。

根據喜馬偕爾邦邦林業部門2020年的一份報告,恆河猴的種群數量目前為13萬6443隻,較2004年絕育計劃開始時減少了大約33%。

這個項目雖然表面上很成功,但也有其陰暗的一面。有團隊發現,被捕捉到的猴子在絕育過程中經常遭受傷害、饑餓、長期囚禁等虐待。印度環境與林業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s)下屬的印度動物福祉保護委員會(Animal Welfare Board of India,AWBI)也因此對該專案提出了批評

在獲得聯邦政府(聯邦政府有權決定動物是否受到保護)許可後,喜馬偕爾邦邦在2016年到2020年間實施了一項捕殺計劃。 2016年,印度政府將猴子列為有害動物。 這一決定在印度內閣引發了激烈爭論。時任婦女兒童發展部部長(Minister of Women and Child Development)的瑪尼卡.甘地(Maneka Gandhi)對環境部長提出了批評,稱他的部門「輕率地做出了允許殺害無辜動物的決定。」

至於有多少動物被捕殺,數據一直未公佈

根據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的高級規劃官員哈裡.班德拉.阿查里雅(Hari Bhadra Acharya)的說法,尼泊爾2023年曾認真考慮過採取類似的措施。 他告訴對話地球,官方曾計劃將野豬和恆河猴都列為有害動物,以便為捕殺鋪平道路,不過最終只有野豬被定義為有害動物,恆河猴逃過一劫。「提案草案中包括這兩種動物,然而一些高級官員擔心,猴子在宗教上的價值會給這一決定帶來麻煩,因此把恆河猴從名單上拿掉了。」阿查里雅補充說。

猴子在一些印度教信徒眼中是神聖的,但這並未妨礙官方考慮捕殺猴子。

尼泊爾野生動植物管理部門前主管法寧德拉.卡雷爾(Phanindra Kharel)表示:「捕殺是野生動物管理的一部分,其他國家也採取過類似的行動。 如果有必要,我們也應該這樣做。」

林業管理失敗導致猴子搶糧

柯伊拉臘另一篇與人合著的論文認為,尼泊爾的社區林業管理可能是導致目前人猴衝突的原因之一。 尼泊爾的林業管理計劃將毀林率從1975年的1.31%降低至2013年的0.01%,但同時也導致單一品種種植林大行其道。

1930年至2014年間,原生林凈損失率為48.6%,而面積在1.01平方公里到2.02平方公里之間的小片林地數量從1930年的6925個增長至2014年的42961個。 論文認為,專案選擇的樹種都是可以用作木材的經濟價值較高的林木,但未能恢復自然的生物多樣性。

柯伊拉臘說:「這導致一些可給猴子提供食物的樹種數量減少,而新種植的單種林木看重經濟價值,導致猴子不得不侵入人類的農田。」她解釋說這是因為猴子已經無法在林中找到足夠的食物了

這些社區的林地主要集中在尼泊爾的中部山區,當地人猴衝突持續升級。但社區林業用戶聯合會(Federation of Community Forest Users』)主席塔庫爾.班達里(Thakur Bhandari)否認了這一解釋。

「我們的森林多樣性很好,我們在全國各地種植了大量樹種,包括多種果樹。 政府以及一些機構不能阻止危機的發生,反而將矛頭指向我們。」他說。

他還補充說:「如果你不能解決問題,那就授權我們來解決。 我們會有選擇性地進行捕殺,控制它們的種群數量,在幾個月內就能解決問題。社區民眾遭殃,可專家、官僚和政客們只會誇誇其談。」

男性外出打工導致村莊無力抵抗

另外一個火上澆油的因素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量尼泊爾人出國務工。 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19年的數據顯示,出國的人中超過90%為男性,15至34歲年齡段人數佔75%以上。「人猴衝突過去也存在,但當時有足夠的人手把猴子趕出田地。」柯伊拉臘解釋說。 如今,管理田地的大多數是婦女、兒童和老人。

柯伊拉臘補充說,以農作物為主的飲食也改變了猴子的行為。「它們越來越多地以田地中蛋白質豐富的糧食為食,而且還不需要消耗太多能量,所以它們就有精力進行繁衍。」她說,而這就難以避免地導致猴子種群增長。

林業與環境部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級官員表示,該部已經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研究這一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不過,他認為並不會產生任何嚴肅的行動。「如果真的有意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就應當在總理和議會的政治授權下成立一個高級別的委員會。 由林業與環境部成立這樣一個委員會只不過是走形式,畢竟之前為了其他問題而成立的委員會所提出的建議都被束之高閣了。」

※本文轉載自對話地球,原文標題〈猴子搶糧在尼泊爾引發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