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柵平埔的傳統追尋 體驗部落文化的生活智慧營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木柵平埔的傳統追尋 體驗部落文化的生活智慧營

2024年08月29日
公視記者 郭志榮 葉鎮中

高雄內門一群西拉雅平埔族人,遠從平原遷到山上,在歷史洪流中,漸漸遺忘自己的身分。族人李蕙琪透過復育散穗高粱,舉辦部落生活營,希望找回傳統文化,重現平埔風華。

宋江陣是過去民間的軍事組織,現今成為台灣重要文化資產,每年高雄內門紫竹寺舉辦陣頭拜觀音,吸引全國各地高手到場。內門在地隊伍中,橫山宋江陣在清治時期就已經存在,具有民間防衛功用。

宋江陣中使用各種兵器,藤盾是在地取材製作的防衛武器。而平埔族人組成的宋江陣會將狩獵技能融入陣型招式中,成為平埔宋江陣特色。但是因為高度漢化,平埔族人傳承練習宋江陣,本身文化卻不斷流失中。


平埔族人組成的宋江陣,有別平地漢人的團體,會將狩獵時的技能,融入陣型招式之中,像是蹲下埋伏的姿勢。

種下平埔傳統作物 散穗高粱和芋頭


李蕙琪請教部落長者,復育木柵部落一度失傳的特有品種散穗高梁。

瞭解自已的族群身分,戴智煦牧師與李蕙琪牧師娘在傳教之外,開始推動平埔文化復振。李蕙琪請教部落長者,復育木柵部落一度失傳的特有品種散穗高粱。復育田區種著各種平埔傳統作物,包含過去的部落主食——芋頭。

內門平埔木柵部落,包含木柵、橫山、溝坪等幾個小聚落,1868年馬雅各牧師建立木柵教會,1871年攝影家約翰‧湯姆生來到木柵部落,進行探訪與攝影,百年前的走訪路線,現今成為歷史文化路徑。當時約翰‧湯姆生拍攝的族人生活樣貌和地理景觀的照片,成為台灣最早的影像資料。


1871年攝影家約翰.湯姆生來到木柵部落探訪,留下珍貴照片。

文化路徑營隊 看族人狩獵走的路


巨大岩石形成的空間,過去是族人狩獵休息,過夜避雨的地方。

舉辦重訪文化路徑營隊,希望人們跟隨百年前的視野,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穿梭山林坡地,來到族人稱為石厝的地方,一塊巨大岩石形成的空間,過去是族人狩獵休息,過夜避雨的地方。文化路徑是不同於靜態歷史建築,而是動態的地理區域,可以看見過去風土人情。

生活智慧營學做魚叉和魚簍 還有怎麼捕魚


部落長輩利用竹竿與鐵刺,教學員製作傳統魚叉。

每年暑假,李蕙琪固定舉辦西拉雅平埔生活智慧營,召集各地青少年,學習傳統文化,思考生活應用。今年生活營主題是漁獵文化,部落長輩利用竹竿與鐵刺,製作傳統魚叉。學員們做好魚叉,到戶外學習捕魚技術,部落長者教導如何準確抓魚。另一位長者則教導製作魚簍,完成的魚簍,來到溪邊實際放置,學習固定魚簍,還有抓魚的原理。


學員們帶著完成的魚簍到溪邊學習如何抓魚。

協助營隊的陳偉凱,本身是台南番仔田平埔族人,認識戴智煦、李蕙琪之後,重新學習傳統文化,幫忙推動文化傳承工作。營隊針對青少年開設,不過許多是親子一起來參與,學習效果更好。

晚上舉辦夜間觀察,帶學員認識部落周遭生態。机慶國是木柵部落青年,知道部落進行文化復振工作後,就來協助進行生態調查,建立物種資料。他表示木柵部落生態豐富,物種多樣化,其實深受族人狩獵文化的影響,不濫抓與過度捕捉,所以生態永續。


木柵部落青年机慶國帶學員觀察部落周遭夜間生態。

營隊活動充實,未必每位學員都學會,重要的是在過程中重新認識文化和尊重族群的觀念。對於文化復振活動,李蕙琪心中有個遺憾,就是許多外地不同族的親子踴躍參加,本地同族孩子卻非常少。他的孩子原先也不重視傳統文化,但是看著爸媽長期奔波,漸漸轉念。現在已經能協助族語教導。

平埔宋江陣聞名全台,百年老照片紀錄歷史,內門木柵部落有許多迷人的事物,掩蓋在歷史之中。李蕙琪從認識自己族群身分,到決心復振文化,十多年努力,希望讓外界認識部落,讓部落肯定自己,等待再現文化的傳統追尋。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木柵平埔的傳統追尋|體驗部落文化的生活智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