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小米接力賽 一棒接一棒把小米種回原鄉土地上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搶救小米接力賽 一棒接一棒把小米種回原鄉土地上

2023年08月09日
公視記者 呂培苓 陳添寶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將2023年訂為國際小米年,這是因應未來極端氣候, 呼籲大家重視糧食作物的保種。在台灣,原民部落的傳統農作之一,就是小米。但是,部落很多小米種子,其實,已經失去了活性。

在台東金峰鄉的嘉蘭村,大家尊稱「歐媽媽」的歐春香,忙著剪月桃葉、假酸漿,要做奇拿富。歐媽媽做的奇拿富裡面,小米放的比糯米多,雖然小米很貴,但是沒關係,歐媽媽有小米田,自己種小米。


歐媽媽用小米做部落傳統食物,左邊的是奇拿富,是用月桃葉直接包小米,右邊的是阿拜。

歐媽媽的小米田 是小米保留種原的基地

歐媽媽的田裡輪流種著20多種小米,每種小米都有名字,不像育種作物,就只是一個編號。有一年,田裡出現了一種沒看過的、末端分叉的黑色小米,要叫甚麼名字呢?「我叫它Naruwan,這是我自己取的名字。我不知道要給小米取甚麼名字,因為我的名字是Ruwan,哈,所以我就叫這種小米Naruwan。」歐媽媽說。


歐媽媽田裡的小米都有名字。

歐媽媽從屏東霧台的魯凱部落,嫁到台東的排灣族部落,也帶來霧台的小米品種。幾十年來,歐媽媽每年都種小米,從來沒有間斷。當年從霧台帶來的小米,有些在霧台已經找不到了。但翻過中央山脈,歐媽媽這邊還有。而且因為經常種植,小米種子的生命力旺盛。


歐媽媽從屏東霧台的魯凱部落,嫁到台東的排灣族部落,當年從霧台帶來的小米,有些在霧台已經找不到了,但翻過中央山脈,歐媽媽這邊還有。

慈心基金會專員易奉萱正在執行蒐集部落小米種原的任務,她說,「歐媽媽這邊 她保留非常多的品種,其實我在外面很難找到還在種小米的人。即使有種,那也以經濟品系為主了。」


歐媽媽的田裡輪流種著20多種小米,保留非常多的品種,她就像一個守護者,守護著祖先傳承的生活。

只種經濟品系,可能偏重產量高、生長期短等特性,如此會窄化小米基因的多樣性。慈心之所以加入小米保種的行動,是因為承接國發會的計劃,要推動農產品產業升級。

在台東,他們選定小米這個具有文化意義的作物做為開發小米產品的標的,但是,遇到了困難。「在做小米輔導農民的過程發現,很多農民的小米已經放很久了,可能三年,甚至更久。所以後來合作要種的時候發現,發芽率怎麼不好了。或者,滿多病蟲害的。」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


慈心基金會和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合作,蒐集部落的小米種原,歐媽媽保留了非常多的品種。

慈心於是請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幫忙,開啟了一連串的合作。慈心蒐集部落小米種原,由種苗場去除種子病害,培育種植,之後,收成的小米,80%的小米送回部落、20%保存在種苗場的冷藏庫。

「我們經過調查、發芽率的檢定,幫你再重新梳理以後,幫你編號,然後放到我們的這個冷藏庫,大概可以保存十年左右的時間。」種苗場場長張定霖說,「如果遇到災害年,遇到農民失收的時候沒有種子,那部落就可以到我們這邊來提領存在冷藏庫的種子。」


從部落遠道而來,經過種苗場種植再收成的小米,80%的小米送回部落,20%保存在種苗場的冷藏庫。如果遇到災害年,農民失收沒有種子的時候,部落可以到總苗場來提領。

從12個鄉鎮蒐集來的近百種小米 發芽率如何呢?

種苗場種苗經營課副研究員林上湖表示,「目前收下來的,我們認為比較瀕臨危險的,發芽率20%以下的,可能超過1/4以上。這些品系是部落的老前輩留下來的,如果這兩年不趕快優先處理這些的話,可能兩年後,這些品系就消失了。」


種苗場會在育苗室播種,測試發芽率。

繁殖技術課副研究員羅英妃想要搶救小米的心情很熱切,她的老家在台東關山的電光社區,部落裡面只有她的表哥在種小米,表哥因病去世後,她找出表哥留下來的小米。「種了大概有1200多顆,一顆都沒有發芽 ! 」羅英妃說。後來,屏東霧台送來的品種當中,有一種末端分岔毛茸茸如貓爪般的小米,第一輪種下去,只有一棵小米發芽,羅英妃不願放棄,細心呵護這一棵發芽長大,最後種出了一大片,「我覺得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地方 !」


繁殖技術課副研究員羅英妃讓屏東霧台來的貓爪小米,從只有一顆小米發芽,最後種出了一大片。

被小米牽絆起的情分 一棒接一棒

搶救小米種原的還有退休的雜誌編輯陳秀美。她想出版台灣小米圖鑑,而且,她要種小米來拍照做紀錄。

因為研究布農族的祭事曆,開啟了對小米的興趣,祭事曆是依照小米的開墾、播種、豐收等時序進行。陳秀美想到底小米是怎麼長大的呢?她從部落的老人家、台大生傳系、國家種原中心,以及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等幾個地方蒐集小米,包括當時生病住院的成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張松彬。「那時候張老師手邊有324個台灣小米品系,我們就說等他出院就來合作。後來到四月的時候,張老師過世了。」陳秀美遺憾表示。


退休的雜誌編輯陳秀美,因為研究布農族的祭事曆,開啟對小米的興趣,她蒐集台灣小米品系,並種小米來拍照做紀錄,計畫出版台灣小米圖鑑。

老師過世以後,學生把收藏的小米,轉交給陳秀美。秀美和南投縣信義鄉久美國小的全慈豪老師合作,在全老師家族的土地上,大規模地種植所有她蒐集到的小米。「張老師過世,我忽然拿到種子,我就覺得冥冥中好像有一個責任感,我必須完成他想要種植的心願。」

陳秀美將收成的小米,在專業的攝影棚拍照做紀錄。並且按照小米採集的原生地,寄回給部落。台東縣達魯瑪克部落的巴樂絲,就是收到小米的人。


台東縣達魯瑪克部落的巴樂絲,收到陳秀美寄回給部落的小米。

來託夢的小米 回到達魯瑪克部落

巴樂絲也是熱情種小米的人,和秀美透過網路分享資訊。今年初夏,有一天晚上,巴樂絲做了一個夢,「我夢到一個小米,很像我手臂那麼粗。它的手,很像手,很多分岔,一直跟我揮手。然後我凌晨就起來跟我老公說,你有看過小米觸角那麼多嗎?」作夢醒來,秀美傳來一張照片,正是巴樂絲在夢中看到的樣子。然後,秀美寄來了九種在達魯瑪克採集的小米。有的是17年前, 成大張松彬教授和學生採集的;有的是更早以前,1977年,美國學者福格採集的。


巴樂絲曾經夢到小米一直跟她揮手,樣子就像陳秀美傳給她的照片,有很多分岔。

2023年7月15日,達魯瑪克依循傳統舉辦嚐新祭,這是頭目家將今年新收成的小米,獻給天神、地靈、祖靈,從這些祭典,更能了解,小米的種植和部落傳統相互依存的關係。這天傍晚,部落青年團的男性,繫上臀鈴,跑步繞境報訊。清脆的鈴聲響起,大家就知道:小米收穫了,要慶祝了。


小米多樣性的保存,需要部落文化的延續。


部落青年團的男性,繫上臀鈴,跑步繞境報訊。

第二天,7月16日,是小米入倉祭。部落有種植小米的人,都拿來一部分的收成。大家在部落外圍集合,然後安靜嚴肅地,揹著小米到祖靈屋。儀式之後,小米會收在祖靈屋兩個箱子,一個是當作部落公倉之用,「部落如果有糧食不夠,可以來這邊拿。或者外面的朋友來,要招待的,就是從這邊拿,它類似現在的食物銀行一樣。」頭目古昌弘表示,另外一個箱子是保種箱。「部落如果今年有要種植小米,如果遇到小米可能發芽率不高,長不出來,可以來祖靈屋這邊拿小米去種植,類似保種一樣,每年都會做替換。因為按照以前,小米的存活率大概一年多。」


巴樂絲從陳秀美那裡收到的九種小米,也參與入倉祭。


小米入倉,就是放到祖靈屋收起來。儀式中,巴樂絲看著回家的小米,感動地流下淚來。

巴樂絲做夢之後收到的九種小米,也慎重地放進祖靈屋入倉保種。小米入倉的時候,巴樂絲忍不住掉下眼淚,她感到責任重大,回家的小米還會在達魯瑪克的土地生長嗎?


小米入倉之後的鞦韆慶典,是收穫祭的最高潮。 圖片來源:刻時映像工作室魯仲連、劉靜芳提供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搶救小米接力賽|一棒接一棒把小米種回原鄉土地上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