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畫面,不管過了多久,再看,一樣震撼。一旦地震的力量超越橋梁興建時的設計標準,斷橋成為遺憾。當斷層調查逐步揭露地底資訊,工程技術日新月異,如何避免斷橋災害再次發生?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耐震橋?
花蓮 重建中的高寮大橋
1999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車籠埔斷層經過的橋梁,全部發生落橋。20多年後,918 台東地震,當時橋齡已經超過30年的高寮大橋,橋柱斷裂、橋面傾倒。鄰近的玉里測站測到的垂直地震力超過470gal,水平地震力有高達500gal,超越高寮大橋興建時的設計地震力。
強震過後,山川恢復寧靜,夏季的秀姑巒溪,水量比較少,跨溪交通需求有臨時便橋讓居民通行,原本的橋址現在是工區,專業機械進駐,正為新的高寮大橋打基礎。基樁預計打到23米的深度,每座橋墩會有四個基樁,深入地盤希望更穩固。
因為鄰近斷層,又在曾經發生強震的地方東山再起,新的高寮大橋預計2026年2月完工,花蓮縣建設處長鄧子榆說明,將採用簡支梁的形式,跨距70米,採雙墩柱,從橋梁結構就導入耐震設計。
新北 興建中的淡江大橋
近期在北台灣,淡江大橋也在興建中,由於鄰近山腳斷層與南崁斷層,耐震設計提高性能目標,在最大考量地震下仍能維持車輛通行。北區公路新建工程分局第三工務段段長鄭閔中說明,經過地震危害度分析,橋址最大考量的地震力達到0.45g,淡江大橋可以承受的最大考量地震是7級以上。
淡江大橋將要跨越淡水河,連結淡海新市鎮與新北市的八里地區,往北是台61線起點,往南銜接台64線,是北海岸快速公路的重要橋梁。橋高200公尺、最長跨距450公尺,將會是全世界最大跨徑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
相較於其他橋梁,淡江大橋在橋塔、橋墩上增設許多減震設施,在耐震設計上也盡量減少橋體重量。橋體採用鋼箱梁,鋼箱梁的頂板與腹板厚度約2公分,與混凝土箱型梁橋比較,在重量上,兩者差異有10倍以上。最特別的是使用HFR (Hydraulic Fuse Restraint,一種兼具消能與力量傳遞的液壓阻尼設備。資料來源:公路局),目前台灣新建橋梁中,只有淡江大橋採用。結構技師陳文凱解釋,未來將在橋塔淡水側裝設7支HFR,總共可以提供5250噸的抗力,這是淡江大橋的第一道防線,如果HFR失靈,裝設在主橋兩端橋墩的FVD阻尼器,各有1000噸力量,是第二道防線。第三道防線是40公分消能減震容許位移及最終5公分的減速停止位移措施,避免橋體與橋塔碰撞造成損壞。
台中 跨越三義斷層的潭子高架橋
在中台灣,有一座橋考量的最大位移量,比淡江大橋還要大。高達1.1公尺,潭子高架橋以高架橋形式跨越三義斷層,承擔風險高,但因為路線上有一個聚落,鐮村里,為了降低對居民的影響,而選擇現在的路線。為了將地震力影響降到最小,選擇垂直交會來避免與三義斷層平行,採用雙橋墩並且拉大跨距,跨徑設計到140米的長度。
和新建的淡江大橋一樣,2023年底完工通車的潭子高架橋,結構系統上就納入耐震考量,包括在銜接梁與柱之間的帽梁,預留足夠的防落長度。高公局總工程司郭呈彰說明,面對1.1公尺的位移量,帽梁的防落長度做到2米2,讓它可以移動。這樣做能避免落橋,希望921地震的災害不再重演。
當時跨越車籠埔斷層的橋梁,全都發生落橋,在那之後,公路橋梁的耐震設計規範一再增修,早期只考量水平地震力,陸續加入垂直地震力與近斷層效應等,另外1995年版本的《公路橋梁耐震設計規範》,增加了韌性思考。
規範越來越嚴謹,早期興建的橋梁就不符合規定了。以國道四號豐原段為例,高公局當時依照1995年版本的耐震規範來做設計,後來依據2019年版本來做提升,增設能限制晃動,減少位移量的止震塊、防落拉桿與防落長度。
高屏溪橋 跨河橋梁的補強工程
至於下部結構,補強有別的方法,尤其是跨河橋梁,要考慮的外力更多。國道跨距最大的斜張橋:高屏溪橋,因為鄰近斷層,必須提升耐震能力。會同時受到地震力與河川沖刷衝擊的橋墩正在進行工程。
工作人員在原本的橋墩基礎外圍增設基樁,必須在不破壞鋼筋的前提下,將橋墩原本的混凝土敲落,鑿出來的間隙,未來會有鋼筋橫向的把橋墩與新的基樁連結。高公局總工程司郭呈彰表示,補樁可以做到結構提升,跟新橋比起來,經費大概是新橋的三分之一,比做一座新橋來的划算。
國道橋梁預計2028年完成補強 讓2430座都符合最新耐震規範
對於橋梁承載力會帶來變數的土壤液化潛勢區,也有補強需求,彰化和美交流道,就位在土壤液化潛勢區,擔心地震後可能會產生差異沉陷,167座橋墩有87座,以增樁、地盤改良或地中壁的方式進行了補強。
跨斷層橋梁、近斷層橋梁、土壤液化區橋梁,因應各自環境,各有不同考量。921地震之後,國道橋梁以分期分段方式持續補強,已完成了第一與第二期,目前進入「後續路段」階段,截至2024年9月底,尚有395座橋梁安排補強,經費498.625億元,預計在2028年完成所有國道橋梁的補強工作,2430座橋梁都能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
興建或補強完成後,橋梁進入營運階段,和人一樣,它們會經歷生老病死,不管新舊都需要定期健康檢查。攜帶專業設備,橋檢工程師站上高空工作車進行「目視檢測」。沿著混凝土箱梁外部檢查裂隙,如果寬度超過0.3mm就要註記。高公局總工程司郭呈彰說明,混凝土是表面保護層,如果有裂縫,空氣與水氣都會跑到內部,造成鋼筋鏽蝕,導致結構物的整體破壞。
像這樣的目視檢測,交通部規定所有橋梁每兩年必須進行一次,高公局轄管的特殊橋梁提高到每年一次,至於箱梁內部,安排每三年檢測一次。目視檢測發現問題之後,會進行劣化評等,視情況安排更進一步的詳細檢測,規劃維修計畫。
但是有些訊息無法以肉眼察覺,例如特殊橋梁的鋼纜變化,這時需要進行長期監測。2019年南方澳大橋的斷橋事故,突顯橋梁維護管理的重要性,在那之後,交通部規定吊橋、斜張橋、脊背橋等特殊橋梁,都必須裝設監測系統。如果檢測或監測發現到問題,就要依急迫性排序處裡。能修的,把握時間維修,那無法修的呢?
混凝土劣化造成垂直沉陷 台北民權大橋改建上部結構
跨越基隆河、連結台北市內湖區與松山區的民權大橋,通車已經42年。橋是會老的,民權大橋路面不平是因為混凝土劣化。台北市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規劃科長郭玉仙表示,民權大橋原本是預力混凝土箱型梁,長時間受到溫度、載重、乾縮潛變等影響,預力鋼腱有鬆弛現象,產生垂直沉陷。
經過專業評估,只需要改建上部結構,就能提升耐震能力,也能滿足洪水位的高程,因應耐震需求,選擇鋼箱梁。台北市政府現場主任洪辰儒說明,早期的規範,耐震標準大約是在0.15g,最新標準是0.28g,民權大橋改建之後,會符合最新耐震規範標準和級數。
改建經費高於重建40% 花蓮大橋和玉里大橋原址重建
如果改建經費高於重建的40%,就會讓舊橋退場,拆除重建。地震頻繁的花蓮,有兩座大橋正在施工,鄰近嶺頂斷層的花蓮大橋,受到斷層持續活動影響,產生60公分的永久位移。橫跨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玉里大橋,每年長高2~3公分,兩座橋都面臨結構不穩定的問題,如果改線要繞很遠,即使舊橋已經明顯受到斷層影響,也選擇原址重建,兩座橋都採用簡支梁形式,在設計階段就考量斷層活動情況,預留容許位移量。
複合型災害也挑戰橋梁承受力
但是這樣還不夠,當地震發生,影響橋梁的絕不只地震力,還會有其他衝擊,構成複合性災害。台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座教授宋裕祺表示,地震發生之後地表鬆動,產生相同規模土石流只要原來降雨量的1/2。
劣化可以由檢測或監測發現,地震力可以從斷層資料推估,但眼前有更難以預測的,例如暴雨。挑戰越來越多,維護管理更加重要。台灣的橋梁中,高公局管理兩千多座,公路局管理3000多座,有1萬多座歸屬地方政府管轄,然而,縣市政府投注在橋梁的經費卻相對少。
目前的橋梁檢測與整建 如何規劃?
2015年起,中央以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補助縣市政府5.58億,8年整建了64座橋梁。2022年起,第二期生活圈道路系統建設計畫,核定十座橋梁整建作業,總經費8.24億元。南方澳大橋事件後,政府核定「協助縣市政府加速整建受損橋梁計畫」,以14.26億元完成101座橋梁的檢測與整建,這些足以因應嗎?公路局副總工程司李順成回應,除了上述計畫,另外還有5億元的經費,補助非公路系統的村里道路,讓縣市政府來申請。
跨越大河與山谷,在平順的橋面上前進,安全便利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許許多多專業人員盡心守護的成果。台灣的橋梁依重要性,以50或100的年限進行設計,淡江大橋更以使用120年的高規格為目標。每座橋梁都需要確實養護,確保它們能達到預期年限,甚至能陪我們更長遠。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耐震橋|台灣橋梁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