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長的黃腳虎頭蜂和台灣野蜂,為了生存攻防,東方蜂鷹也來湊一腳,形成難分難捨的羈絆——不僅在台灣野外真實演出,現在更透過全球最具指標性的自然生態紀錄片品牌BBC Earth的鏡頭,放送到全球觀眾眼前。
11月17日於BBC Earth官方頻道首播的《亞洲》(Asia)是BBC Earth首部聚焦於全球陸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區,以7集生態環境紀錄片完整訴說這塊豐盛大地。想知道台灣哪些生態能成為亞洲代表說故事?別忘了鎖定接連幾個週日夜晚觀賞。
8年製作克服萬難 最怕大赤鼯鼠溢出畫面
亞洲擁有全球最大的陸地面積、最眾多的人口,從廣袤的阿拉伯沙漠到人煙罕至的印尼叢林,從寒冷的西伯利亞極地荒原到印尼的熱帶珊瑚海,豐富地景令人大開眼界,對世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存在。BBC製作團隊首部聚焦亞洲,訴說這塊大地生命百態。
為了拍攝《亞洲》的生態實況,製作團隊2016年就構思計畫,隔年取得資金,2019年準備拍攝,接著的四年,前兩年研究,一年拍攝、一年剪輯,過程總共出外景120次,拍攝日期總計2218天次(不同團隊累計的天數),足跡遍及22個國家,並與19位攝影師合作,工作人員超過千人。
「拍攝過程也是問題解決的過程。」英國廣播公司節目製播單位「BBC Studio」自然歷史部負責人喬尼.基林(Jonny Keeling)受訪時分享。天氣是最難預料的,動物也是。此外,不同國家有不同要求,取得拍攝許可也花了不少心力;偶爾器材設備也會出錯。總而言之,順利開拍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即使如此,還是會有意料不到的事情。
大赤鼯鼠就是個例子。製作團隊花了一年時間研究牠滑翔的路線,又花了一天的時間架設完成錄影設備,等待牠出現。只是主角大赤鼯鼠行為完全無法預測,儘管華麗出場,但一出現就溢出畫面,完全不顧念製作團隊投入的心血。工作人員只能包袱款款收工回家,隔天晚上再出動一次。不過,拍到畫面的滿足超出言表。
相對於會螫人的虎頭蜂、台灣野蜂,大赤鼯鼠無害多了。拍攝群蜂的過程,工作人員全副武裝,在大熱天對工作人員是十分折騰的事。「短短4分鐘影片,可能花費4到6週的拍攝時間。」基林強調,無論如何,拍攝過程一定遵守所有規定,不違背動物福利。
台灣雖小卻有足以代表講述亞洲生態的故事
生態紀錄片精美的畫面、無比絕倫的情節,目的除了提供娛樂,更重要的是啟發觀眾,了解大自然,進而保護大自然。而背後仰賴全球網絡提供訊息。「有多元的團隊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團隊只有英國人的話,就沒有辦法挖掘出這麼多有趣的故事。」基林說,和在地攝影師合作很重要,因為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更具地方觀點。
首播集「海浪之下」提到以色列的發電廠排放的水,意外成為灰色真鯊的庇護所,讓人聯想到台灣核三廠周圍海域也擁有豐沛的生物多樣性,彼此異曲同工。除了上述的灰色真鯊,鬼蝠魟和蝴蝶魚互利、鯊魚獵捕角蝶魚,皆前所未聞,亞洲海洋生命力點滴在心。
即使基林具備生物學博士學位,也坦承還有非常多的動物他連聽都沒聽過,而就算看似熟悉的物種,也有很多行為尚不了解。《亞洲》系列的完成,端賴來自印度、中國、印尼、巴基斯坦等地區國家,超過1000人的合作,包括台灣,這也說明何以在廣袤的亞洲選中相對小的台灣,拍攝大赤鼯鼠、獨角仙、台灣野蜂(Apis cerana)、黃腳虎頭蜂(Vespa velutina)以及東方蜂鷹等精彩故事。
「我們過去雖未曾踏足台灣拍攝生態片,卻耳聞許多野生動物的故事。經過與台灣合作的專家討論,他們提出很多想法,最後選出這幾則最新鮮、最有趣的故事分享給全球觀眾。」基林指出,台灣雖小,卻是很大的島嶼,森林蓊鬱、海岸線多變,還有生活在城市裡的野生動物,深具吸引力。
地理人文豐盛璀璨 《亞洲》既矛盾又寬容
拍攝《亞洲》的過程,攝影團隊翻山越嶺、克服重重難關,抵達許多過去未及涉足的祕境,包括西藏高原、戈壁沙漠和喜馬拉雅山脈等,更展現了在亞洲都市環境中活躍的野生動物生態,以最尖端的影像技術與高超的說故事技巧,發掘不為人知、充滿戲劇性的野生動物故事,以及撼動人心的自然奇觀美景。
基林表示,雖製作過非洲或北美洲等系列生態影片,但亞洲存在絕無僅有的生態地景,豐盛多元,也並存著衝突──不但有人口最密集的都市,也有面積最大、罕無人煙的荒原;象徵著東亞的日本和西亞的阿拉伯,並存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北極、海洋、沙漠更是其他大陸無法兼具的,在非洲就沒有冰原。
他說,BBC自然歷史部門已經有70年歷史,在全世界有非常龐大的網絡,各國合作專家、科學家,這些人都具備發現動物行為的好奇心和熱情,他們提供了製作團隊想法和故事。除了從科學家的管道,也會從當地人或社群媒體找尋新鮮故事,過程花了一整年時間尋找、準備,之後才開始拍攝。
在城市討生活 野生老虎增加了
至於最能代表亞洲的物種,擁有美麗形象、食物鏈頂端的大貓科老虎,當仁不讓。這系列有幾段描述老虎的段落,都尚未被人記錄、拍攝,例如講述生活在印度城市裡的老虎,人虎之間磨合共存之道;在尼泊爾拍到為數眾多的虎群近距離生活,打破過去我們認知的遙遠距離。此外,為了拍攝老虎共同狩獵的畫面,製作團隊不惜動用三台空拍機。
該如何看待老虎進入城市這件事呢?莫非象徵多年復育有成?基林表示,老虎的數量比起30年前確實有上升的跡象。
也許台灣觀眾會問,為何不是挑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黑熊拍攝?基林解釋取材原則,包括物種故事是否夠令人驚奇,是否多元展現其行為,最後呈現出來的故事夠不夠重要、有沒有足夠的情節呈現。在亞洲百萬物種中,都是從這些層面考量。「若於有限的影片內,無法完整講述台灣黑熊的故事,純屬可惜。」
不過基林也說,此次製作團隊在台灣工作的經驗十分愉快。「台灣是很美的地方,還有很多未被講述的故事。」結論時,他為未來的合作留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