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蘚族群擴張中分為兩個部分:有性繁殖以及無性繁殖。不管哪一個,都與動物有著密切的關聯,像是最為人所知的是壺苔科(Splachnaceae)的苔蘚,它們透過吸引蒼蠅,讓蒼蠅來幫助它們順利進行有性繁殖。除此之外,像是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鳥類與哺乳類也都與苔蘚有不同的交互作用(Zielman&Glime, 2021)。
節肢動物、昆蟲
講到「授粉者」一詞,大家剛開始想到的可能是蝴蝶、蛾、蒼蠅,但是在苔蘚中,也有許多科學研究指出,像是跳蟲、螨類等節肢動物,對於苔蘚在有性繁殖時,提高授精的成功率上有相當大的貢獻(Cronberg, Natcheva, &Hedlund, 2006)。
除了上述的跳蟲與螨類外,螞蟻、毛毛蟲、蜘蛛、鼠婦等,各式昆蟲在進食或爬行的過程中,將苔蘚弄斷,被弄斷的部分我們稱之為斷裂繁殖體,這些斷裂繁殖體可能會沾附在動物體外,無意間隨著動物活動而被傳播出去。


蚯蚓、軟體動物
大地之下有一群吃土的專家:蚯蚓,它們會一邊鑽洞、一邊吃土。當蚯蚓把土吃進去時,也將某些苔蘚的繁殖體,例如:原絲體、假根、莖或孢子一併吃進肚子裡,隨著它們移動,這些繁殖體會被傳播至下個棲地,又或是儲存進土壤層中,等待該地再次被翻土、擾動,變成適合苔蘚生長的環境時,繁殖體便會開始生長。
除了前述所提到的體外傳播途徑,也有些是體內傳播的例子。像是陸地上常見的軟體動物,能夠幫助苔蘚擴張族群,如蛞蝓已經被實驗證實,對於增加苔蘚的豐富度有著正面效果(Boch, Fischer, Knop, &Allan, 2015),因為它們經常以苔蘚的孢子體為食,吃進去的孢子體不會完全被消化掉,被排出體外後,孢子就會在另外的棲地發芽生長。
在苔蘚原絲體的傳播上,研究顯示出了三種不同的途徑:透過風、水或是蝸牛,當中水和蝸牛可以保持原絲體潮溼(Pasiche‐Lisboa&Jesús, 2018),更有利於原絲體存活,進而長成一株苔蘚。除了被動物吃掉會促進苔蘚擴張以外,動物行經苔蘚也容易造成苔蘚的斷裂,斷裂的部分就被攜帶至下一個棲地,這個現象似乎在鳳尾苔(Fissidens sp. )中特別容易出現(Zielman&Glime, 2021)。


鳥類、哺乳動物
除了全球的大氣環流會幫助苔蘚遠距離傳播,在有些學者的研究中,提到鳥類也幫助了苔蘚遠距離傳播,鴨子或是其他鳥類容易吃下大量苔蘚,牠們的糞便中會有苔蘚的斷裂繁殖體或是孢子,成為萌發的契機(Wilkinson, Lovas-Kiss, Callaghan, &Green, 2017)。像是台灣平地田間常見的花嘴鴨,平常以植物的莖、葉、水藻為食,田間有不同的苔蘚,可能也會將苔蘚一起吃進去,透過消化系統再被排出。鳥類的移動距離相較於其他動物來說更長,也更不受地形的限制,因此能將苔蘚傳播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地方。
不論小型、大型的哺乳動物,都影響了苔蘚的傳播。有的會以苔蘚為食,又或是移動時毛皮、爪蹄間沾著苔蘚。在國外的例子中,拍攝到堤岸田鼠(Clethrionomys Glareolus)進食苔蘚的畫面,在這樣的例子中,除了牠消化系統內有苔蘚的斷裂繁殖體,體毛上也有可能會攜帶著苔蘚。
大型哺乳類在尺寸上與苔蘚相差甚遠,牠們「偶然」的幫助苔蘚傳播,像是歐洲的綿羊就是如此,在眾多哺乳動物中,牠們是很有效的苔蘚傳播者(Pauliuk, Müller, &Heinken, 2011),牠們總是側臥著休息,因此左右兩側的毛皮會沾到無性繁殖體或是孢子,並卡在身體上。哺乳動物的蹄上常常會卡著泥土,苔蘚就會一併被帶著移動,甚至是直接長在蹄上。

台灣苔蘚微觀誌:從零開始的賞苔之旅,帶你一起走進迷你森林!物種辨識×探蘚路線×養苔攻略
作者:徐子耘
審訂者:孫承翰
出版社:麥浩斯
出版日期:2024年7月20日
ISBN:9786267401743
第一本足跡遍及台灣低、中、高海拔, 在無數次的仰望、俯身、趴地、屏息之中,聚焦記錄台灣苔蘚之美!邀請讀者一起走進苔蘚小宇宙,在柔軟的綠毯之中,感受堅韌不拔的生命力。
台灣是世界上苔蘚分布的寶庫之一,在山巒綿亙、溪谷縱橫的島上,孕育出極為多樣性的物種。儘管苔蘚身形嬌小,但它們在生態系中無所不在,除了海洋以外,都有它們的蹤跡。在您接觸大自然之時,不妨也將目光投向綠絨般的小森林,感受它們帶來的綠色療癒能量。
作者簡介
徐子耘
苔痕工作室負責人、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班。1997年生於花蓮,從小沉浸在花蓮山海之中,喜歡自然、文學、攝影與園藝。
無法說清是何時開始愛上苔蘚的,或許是某一顆苔蘚孢子飄到身上,設法影響了我,在此之後便決定將苔蘚當作一生的志業,致力於將苔蘚的美好推廣給更多人知道。
2018年創立粉專「Moss_men」,以苔蘚為主題開設課程、戶外踏查、生態手作,也推出苔蘚相關的周邊商品,如:月曆、明信片、貼紙等。
審訂者簡介
孫承翰
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畢業,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碩士,現職於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專任助理,碩士論文主題為「臺灣產廣義錦苔科錦苔亞科之分類學研究」。
※ 本文摘錄自《台灣苔蘚微觀誌》。轉載請洽麥浩斯。
參考資料
- Boch, S., Fischer, M., Knop, E., & Allan, E. (2015). Endozoochory by slugs can increase bryophyte establishment and species richness. Oikos, 124 (3), 331-336.
- Cronberg, N., Natcheva, R., & Hedlund, K. (2006). Microarthropods mediate sperm transfer in mosses. Science, 313 (5791), 1255-1255.
- Moore, P. A., Smolarz, A. G., Markle, C. E., & Waddington, J. M. (2019). Hydrolog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moss and lichen species on rock barrens: Implications for turtle nesting habitat. Ecohydrology, 12 (2), e2057.
- Pasiche‐Lisboa, C. J., & Jesús, I. S. D. (2018). Moss protonemata are dispersed by water, wind, and snails.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105 (4), 788-795.
- Pauliuk, F., Müller, J., & Heinken, T. (2011). Bryophyte dispersal by sheep on dry grassland. Nova Hedwigia, 92 (3/4), 327-341.
- Wilkinson, D. M., Lovas-Kiss, A., Callaghan, D. A., & Green, A. J. (2017). Endozoochory of large bryophyte fragments by waterbirds. Cryptogamie, Bryologie,38(2), 223-228.
- Zielman, H. R., & Glime, J. M. (2021). Bryophyte 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