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市打造全台首座海廢細分類場、環團推台灣首支再生瓶裝茶飲、東京抗暑推4個月免繳水費 | 環境資訊中心
編輯直送

桃市打造全台首座海廢細分類場、環團推台灣首支再生瓶裝茶飲、東京抗暑推4個月免繳水費

2025年05月22日
編輯室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5月21日

綠島燕魚剩10幾隻 議員籲縣府協助復育

台東縣綠島鄉被列為全球百大潛點,歷年吸引數10萬國內外遊客造訪,尤其海底生態豐富,燕魚與潛客共游成為綠島最夯的生態觀光。過去有近百隻燕魚與潛水客共游,但目前估剩10幾隻,議員呼籲縣府協助復育。農業處表示,去年曾放流近1800尾魚苗,會向漁業署及海漁基金會爭取協助復育。 (中央社報導

桃市府打造全台第1座海廢細分類場 落腳桃園環科研發大樓

桃園市長張善政今(21)日宣布7月將於觀音區桃園環科研發大樓,啟用全台第1座海廢細分類場,同時推動成立藍海循環再生聯盟,將處理後的海廢做成紡織品、建材、鍵盤等產品。海資處表示,細分場可將來自桃園海岸清潔、淨灘行動及環保艦隊所收集的可回收海廢物,透過分類與前處理,也可有效解決過去多點貯存與運輸帶來的空間壓力與碳排放問題。(自由時報報導

環團推台灣首支再生瓶裝茶飲 瓶身含3成食品級再生塑膠原料

環保團體21日展示台灣首個以再生塑膠原料製成的瓶裝茶飲,也呼籲更多業界共同投入來節能減碳。這些瓶子都有添加3成的食品級再生塑膠原料,以減少新塑膠原料的使用,飲品也已經投入市場。環保團體強調,使用再生塑膠原料相較於生產原生塑膠原料耗費較少的能源,也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更呼籲政府仿效歐盟將強制寶特瓶需含25%再生原料的作法。(公視新聞網報導

興達燃煤機組開機挨批 台電:備用容量率低於8%啟動 符環評承諾

興達電廠的3、4號燃煤機組近日連續3天開機,遭外界質疑電力不足。台電發言人蔡志孟今天表示,和平電廠機組跳機和部分機組維修等因素,導致近期備用容量率低於8%以下,因此啟動興達電廠機組,這也符合興達更新改建的環評承諾。(中央社報導

蘭嶼垃圾燒光又堆積如山 台東縣府擬設倉儲室內堆置

蘭嶼垃圾場堆積如山景象再現,縣議員董昌華說,去年垃圾場大火把垃圾燒光,現在又堆積如山,縣府環保局應加速及加大外運能量,勿讓垃圾堆置成山。台東縣府環保局表示, 由於焚化爐必須處理各鄉鎮市堆置的垃圾,估計蘭嶼現有堆積垃圾,到年底前可以清空。在外運方面,若遇東北季風,航班停航,外運即受阻,因此,未來將在島上設置倉儲,將垃圾採室內堆放。(自由時報報導


熱帶雨林大流失 研究:去年消失面積相當於台灣兩倍

研究人員昨(21)日報告,去年熱帶雨林大規模受損,等於每天每小時的每分鐘都有相當於18個足球場大的面積遭到破壞,而這很大部分是氣候變遷引發的火災造成。法新社報導,整體而言,全世界共失去6萬7000平方公里珍貴的原始熱帶森林,面積相當於比利時或台灣的兩倍。 2024年,由於森林砍伐和故意或意外的火災,樹木覆蓋率下降產生了超過3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污染,超過印度同期使用化石燃料產生的排放量。(中央社報導

西班牙整頓過度觀光 令短租平台撤逾6萬筆違規房源

西班牙政府宣布,要求短租平台Airbnb下架6萬6千筆房源,理由是違反住宿相關法規。有部分物件沒有標示執照號碼,部分則沒有登記清楚屋主的身分。目前西班牙有大約32萬筆房源擁有執照,可以合法作為觀光住宿,不過還有很多房源並未登記在案。許多居民感覺生活空間受到排擠,已經上街示威多次。(公視新聞網報導

鼓勵開冷氣對抗酷暑!東京宣布4個月「免繳水費」造福800萬家戶

面對即將到來的酷暑及高漲物價,日本東京都政府宣布今年夏天起為期4個月,針對800萬家戶與小型企業實施「基本水費」免費政策,盼減輕民眾經濟負擔,並鼓勵長時間使用冷氣預防中暑。東京消防廳指出,去年6月至9月間,全市共有7993人因中暑送醫,創歷年新高紀錄,其中高達340人不幸死亡,且逾六成未開冷氣。數據顯示,即使擁有空調,不少長者或民眾為節省電費仍選擇不用,導致憾事發生。(自由時報報導

美國將退出世衛 多國承諾提供資金彌補缺口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中國、卡達、瑞士等多國今天在年度大會承諾提供逾1.7億美元資金,同時各國接受增加會費,以協助彌補最大資助國美國退出之後的資金缺口。 為因應資金危機,大會昨(21)日正式通過的最新預算,將把各國未來兩年的會費調高20%,而中國將成為最大捐助國。(中央社報導

樹木當前哨,NASA 衛星與自然感測器攜手偵測火山異動

科學家發現,火山附近樹木葉片變化可能當成預測火山活動的關鍵指標。最近 NASA 與史密森尼學會合作顯示,岩漿上升,釋放二氧化碳使周圍植被更茂盛,這微妙但可追蹤訊號可從太空觀察,不僅為火山監測提供新方法,還可能在火山爆發前拯救數千人生命。此研究不僅是火山學與生態學交叉,更是火山監測的重要突破。(科技新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