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紋理》飛羽間的時空之軸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台灣的紋理》飛羽間的時空之軸

台灣鳥類紋理

2025年06月16日
摘錄自野人文化;文:丁宗蘇

當一隻鳥掠過天空,它的飛行軌跡彷彿在無形中繪製出一條線,交織成台灣這片島嶼的生命紋理。這些紋理不僅代表著鳥類的演化軌跡,也映照出台灣地理環境與生態系統的獨特變遷。

每個地方的自然與生物群集都有其特色,台灣的鳥類也不例外,有其很特別的紋理。鳥類的形態、羽色、鳴聲與遷徙,構成了一幅動態的生物畫布。從信天翁的遠洋翱翔到畫眉鳥的婉轉鳴唱,每一種鳥類都攜帶著其生存策略與環境適應的痕跡。高山與平原、濕地與森林,共同塑造了鳥類多樣的棲息場域,使台灣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交會點。

台灣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的樞紐,每年數萬計的候鳥經過此地,形成時空交錯的壯觀景象。牠們的翅膀承載著季節流轉的信息,從寒帶飛向熱帶,串聯起全球生態系統。

鳥類的飛行路徑、色彩與鳴聲,不僅展現了生命的適應與變遷,也提醒我們這片土地的珍貴與脆弱。透過觀察這些羽翼間的紋理,我們能更深入理解台灣的自然歷史,並思考如何守護這些跨越時空的生命印記。接下來就四個方面:外形與功能、鳴聲與意義、來源與依戀、節氣與遷徙,來分別介紹台灣的鳥類紋理。


大赤啄木。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by Alastair Rae(不適用CC授權條款,僅限本文使用,請勿轉載。)

外形與功能:展現多樣性與適應性

全球鳥類的多樣性是自然界中令人驚嘆的一部分。從外形到功能,鳥類展示了極端的多樣性和適應能力,這些特徵都經過長期的演化和適應,以滿足各種生存需求和生態角色。全世界的鳥類,如果以隻數計算,大約是1000億到4000億的個體;物種則約一萬多種,分為三萬多個亞種。最大的與最高的鳥,都比我們人類更高、更大,能飛的鳥最重的只有20公斤,雙翅最寬的鳥有350公分。一個類群可以有如此大的變化,非常令人驚異。

總體而言,台灣鳥類中最多的是中南半島元素,其次是喜馬拉雅元素,再其次是古北區元素,而南島元素則最為稀少。由於台灣是一個島嶼,其鳥類的繁殖鳥種總數少於亞洲大陸,這是因為島嶼環境相對孤立,更容易發生物種滅絕的緣故。

儘管台灣的物種總數不及亞洲大陸,但台灣擁有相當高比例的特有種,使得生物多樣性具有獨特的價值。台灣是一個相對隔離的島嶼,物種總數雖然不多,但在漫長的地質時間中,這種隔離促進了遺傳變異的累積,最終導致多種特有物種的形成。截至目前,台灣已記錄到32種特有鳥類,這一數字在未來可能會繼續增加。特有鳥種大多分布於中高海拔地區,主要是陸鳥,並且其飛行能力相對較差,這進一步加速了其特有種的形成。

此外,台灣還擁有大量的過境鳥和迷鳥,這也是其鳥類多樣性的重要特徵之一。這一現象與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台灣位於海洋和大陸之間,介於溫帶和熱帶的過渡地帶,且剛好位於北迴歸線上,因此,生態系統中既包含了熱帶物種,也涵蓋了溫帶物種。雖然寒帶物種並不常年棲息於此,但每年冬季,許多寒帶鳥類會遷徙至台灣過冬。位處世界最大陸塊與最大海洋的交界處,使得台灣氣候兼具海洋性和大陸性的雙重特徵,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棲息環境,也凸顯台灣在生物地理學上具有特殊的意義。

雖然台灣面積不大,但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地形以及氣候,賦予其豐富且多樣的鳥類資源。深刻認識並珍視台灣的生物多樣性,我們必須肩負起保護這些寶貴物種的責任,確保其未來的延續與繁榮。


鳥類遷徙是大自然的生物壯舉。攝影:林麗琪(不適用CC授權條款,僅限本文使用,請勿轉載。)

節氣與遷徙:大自然中的壯舉

如上所述,台灣是過境鳥和迷鳥的重要停留地點。在東亞,許多候鳥沿著東亞大陸海岸線飛行,有些則選擇沿著勘察加群島到澳洲的島弧線前進。候鳥常常在這兩條遷徙路線之間相互轉換,台灣正是最便利、距離最短的轉換點。若候鳥在遷徙過程中偏離了原定路線,台灣提供了理想的中途停留場所,使候鳥們得以重新定位和調整方向。

全球鳥類的遷徙現象,堪稱自然界的一大奇蹟。試想,這些鳥類平時並不經常長距離飛行,卻在遷徙季節必須飛越幾百甚至幾千公里,許多時候還必須不間斷地飛行,特別是在跨越海洋時更是如此。一旦在飛行途中停下來,牠們可能就會墜入海中喪命。這種遷徙旅程的壓力和風險之大,令人不禁感到驚嘆。即便不需要跨海,對於鳥類來說,長途遷徙也像是我們人類在陌生的城市中迷路一樣,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經歷。正因如此,台灣成為許多迷鳥的重要聚集地。從遷徙線的角度來看,台灣是很多鳥類的必經之地。現今台灣的鳥類記錄數量接近700種,其中常年留居的留鳥數量並不多,有超過一半的鳥種是遷徙性鳥類。這一現象顯示出台灣在全球鳥類遷徙網絡中的重要地位。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鳥類要遷徙這麼遠,甚至從北極圈飛到南半球?如果你曾經長時間待在溫帶或寒帶地區,一定能深刻體會到其中的原因。夏季的溫帶和寒帶地區,如同人間天堂,花開鳥鳴,景色宜人。然而,一旦冬季來臨,這些地方便變得極其嚴酷,宛如地獄。尤其是在高緯度地區,季節變化更加劇烈,夏季美如畫卷,而冬季則是生存的考驗。許多動植物選擇在冬季進入休眠狀態,或是拼命努力求生存。鳥類由於擁有飛行的能力,可以在嚴冬來臨之前選擇「逃離」,前往氣候溫暖的地區,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們會進行如此遠距離的遷徙。對於鳥類來說,遷徙並非僅僅是為了生存,更是應對自然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策略。這種本能性的行為,展現了鳥類在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高度智慧和適應力,也是大自然中無數生物壯舉之一。


台灣的紋理1:自然篇——地質地景、生物演化、環境變遷極簡史冊


圖片來源:野人文化 提供

作者:丁宗蘇、沈淑敏、林宗儀、林俊全、柯金源、陳文山、曾晴賢、楊守義、劉瑩三、鄧文斌、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5年5月21日
ISBN:9786267716380

大地之上,隨處可見多樣「紋理」,例如山脈、河流、岩層、海岸……是由萬物共同形塑的痕跡。當造山運動在島嶼演示出巨大的時間與空間紋理時,生物與人群往復其間,細細織綴各自殊異、動態、精微的紋理,於是我們看到台灣地質地景的構造線、生物的演化線、環境變遷的時空線以及內在心靈的生命線。

本書分4大部分,11篇章,由國內11位各領域代表性人物執筆,主題豐富,彼此嵌合,有系統的介紹台灣環境特色。起始從大地構造切入,一覽藏於山川大地的動態紋理,以及地形製圖中預示未來的地形紋理。接著透過鏡頭,捕捉從高山到海岸的生命演進,有鮮活古老的淡水魚、鳥類以及植物等生物演化紋理。而大地與我們生命的聯結,透過兩位導演長時間的紀錄與行走,揭露出變遷路徑,是世代人們於此刻下的生活紋理。

作者簡介

丁宗蘇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專長是生態學、生物多樣性、保育生物學、森林學及鳥類學。從小喜歡大自然,很幸運長大後的工作是研究大自然,並且讓更多人認識大自然。

沈淑敏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UCL)地理學系博士,教學與研究興趣為地形學、自然災害、地形製圖、原住民族科學教育、科普活動研發等,亦致力於推動和參與社會領域地理相關競賽,包含國際地理奧林匹亞與全國性的高中地理奧林匹亞、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等。

林宗儀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美國杜克(DUKE)大學地質學博士,長期研究主題聚焦在海岸環境的地質、地形、水文、災害管理、遊憩資源保育及工程應用等,近年致力環境關懷教育,推展依循自然法則生活的海岸永續理念。

林俊全

畢業於台灣大學地理系暨地理研究所、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主要研習地形學、地表作用與地形災害。1991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台大教授地形學,加上助教3年,於台大任職37年半。於地景保育、地質公園、國土監測等工作持續努力,其間出版地景保育通訊達30年(1995-2025)。

柯金源

資深媒體工作者,其作品內涵深度探討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曾入圍國內外一百多項重要影展的獎項,並獲頒四座電視金鐘獎、卓越新聞獎–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

陳文山

台灣大學地質學系名譽教授,台灣少數從事野外斷層調查的學者,長期以來著重於斷層活動性研究。退休後持續做研究,辦公室堆滿不同的石頭,懷著熱愛鑽研地質科學的心,想做到做不動為止。

曾晴賢

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現為清華生態顧問公司技術總監。2019年榮獲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2017年獲頒國家地理雜誌「華人探險家」,2015年總統頒發莫拉克風災重建紀念章。深深著迷於淡水魚研究,足跡遍布各大河川,為國內魚道設計與河川生態工法先鋒專家。致力於提升大眾保育意識,改善河川生態環境。

楊守義

紀錄片導演,執導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AXN等國際頻道,作品超過20餘部。多次榮獲國際紀錄片、金鐘獎等獎項。紀錄片內容包含建築、科學、文化、生態等領域故事。

劉瑩三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現任台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曾任中華民國地質學會理事長。研究興趣為地質考古學、地景保育與地質公園及防救災研究,致力於科技考古研究、推動地質公園及培育防災專業人才。

鄧文斌

榮膺電視金鐘獎7座、優良文化錄影節目金帶獎16座、行政院新聞局金鹿獎9座、行政院優良政府出版品獎5座、國際影展獎項46座,以及金帶獎年度最佳個人表現獎,並當選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台灣藝術大學傑出校友、廣電業界楷模等。長年從事國內外自然生態及文化藝術的影片製作,也在大學及研究所授課、傳承經驗。

簡龍祥

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在小學工作30年退休,現擔任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秘書長,佛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喜歡到處走走看看,期待與您在大自然裡相遇。

※ 本文摘錄自《台灣的紋理1》。轉載請洽野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