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很久以前認識永翔的時候,宮崎駿《風之谷》中的娜烏西卡和她便在我心中交疊在一起。她們心中都是探險者的靈魂,一位是某平行世界中的馭風使、一位則是現實中游牧於樹冠層的攀樹者,共同守衛著心中的夢想。這幾年永翔從樹冠層生態研究發展到真菌與森林健康的議題,我又看到當年娜烏西卡與永翔重疊起來的影像:一位祕密地在地下室培養從腐海裡蒐集而來的孢子,用乾淨的水培育真菌與樹苗,試圖在混濁惡世中理解源頭、奮戰並守衛殘存的森林;一位則是追尋世界各角落山巔老熟林,在森林中解剖樹幹取樣菌絲與子實體,瞭解樹木死亡後的故事。

這是一股單純而任性的執念。故事從爬上樹開始,永翔在和社實習時,就從樹上開啟了20多年來的研究之門。你可以想像許多森林系大學生就是想爬樹、想登山、想認識更多的動植物、保育生態等……但一路上大多數人的目光被繁華萬象的社會光景所吸引,也許是經歷過社會的現實與人生規畫考量,紛紛走在其他道路上了。而永翔從頭到尾就是很單純的想法:「我想爬樹」,就和當年在和社實驗林的念頭一樣,只是從棲蘭山的台灣扁柏林、塔塔加台灣雲杉林,遠渡到美國奧勒岡州的花旗松老熟林與加州的世界爺。
有次我獨自從玉山群峰下山,湊巧永翔和久米朋宣老師一行人在塔塔加雲杉林中取樣,於是我就開心地加入共乘下山的交通。那是我第一次爬樹,是高40公尺左右的台灣雲杉,永翔在上面當攻擊手,我就隨她下方一路攀繩而上。樹上是真正超過三維的異世界,和在樹下看到的景致完全不同,從地被層緩緩而上,逐漸穿越亞喬木層,邁向喬木層,愈往上就愈像是將壓縮的立體空間逐漸解開,各式附生植物如蘭花、蕨類、厚實的苔蘚層、垂掛枝頭的枝狀地衣令人眼花撩亂。
原來當年永翔看到的就是這樣的風景,我也終於理解為什麼她對爬樹可以如此著迷。充滿新奇、兼具靜謐又喧囂的世界,除了植物外,也聽見許多鳥禽鳴聲、看到體型微小的昆蟲與動物,像是跳蟲與石蛃,也許是高度的緣故與擔心安危的情緒讓感官放大,關注到這些平時不太注意到的生物。
有次我倆去雪山與翠池看圈谷的玉山杜鵑盛開,以及翠池古老的玉山圓柏(Juniperus squamata)喬木林,這些圓柏的喬木林在台灣高山上是少見的森林,絕大多數的玉山圓柏都是矮盤灌叢盤據在高山稜線絕壁間,高度不太會超過2公尺,僅有南湖圈谷、雪山圈谷、中央山脈的秀姑巒到馬博拉斯一帶才有。我們拍了一堆照片,在古老的圓柏喬木林下或坐或臥,像孩子般在一片茵茵綠草中奔跑跳躍,興奮地抱著大樹、聽樹幹裡頭的聲音。那次永翔對我說,以後如果有機會,想要寫出她和森林之間的故事。故事就這樣起了個頭,十來年後永翔從台灣到美國,慢慢醞釀出這些森林、樹冠層與真菌的故事。
在森林生態系的研究中,我們會用宏觀的視野去勾勒出生態上的藍圖,依照圖不斷放大縮小,透過許多不同尺度來看森林裡的故事。最早海克爾(Ernst Haeckel)對生態學的定義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科學,用更白話的說法就是去探究生物間所有的關係,舉凡植物為什麼長在此地?森林的組成分子是什麼?人為道路如何隔絕野生動物的遷徙路線,並導致棲地的破碎化?蜜蜂如果數量大幅減少,對於植物繁殖的影響為何?人類活動如何影響到自然界食物網的結構與功能?這些都是不同尺度下的生態學問題。
和1萬年前相比,全球的森林從60多億公頃降至40億公頃,約莫少了三分之一,而近5000年來森林面積更是快速減少了17億8600萬公頃。人類都市周邊的森林幾已砍伐殆盡,要走更遠、爬更高才能接觸到原始森林。而原始森林的樹冠層,位於離我們更高、更遠之處,許多生態學的奧祕仍待發掘。
台灣絕大多數原始林位於島嶼深處的山區,攀登樹冠層不僅需要專業的繩索攀爬技術,更充滿高風險,但也極為迷人。近年來的生態研究強調樹冠層對森林健康的重要性,它作為森林垂直結構的頂端,植物種類多樣性直接影響森林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光合作用效率以及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例如,樹冠層植物結構會影響光線穿透,進而影響森林底層的植物生長與養分循環。更重要的是,當研究如側疫黴菌(Phytophthora lateralis)等病原生物對森林造成的衝擊時,樹冠層的健康狀態更成為評估整體森林抵抗能力的重要指標。永翔的研究不僅是探索樹冠層的生物多樣性,也深入理解這些位於樹冠高處的生命如何與森林整體健康息息相關。
台灣和美國隔著太平洋,卻在生態與生物地理上有著深刻連結,例如古老的裸子植物——扁柏屬(Chamaecyparis)僅零星分布於東亞(台灣、日本)及北美(美國東、西部),而近年來隨著全球貿易與氣候變遷傳播至北美的側疫黴菌,導致當地的美國扁柏大量死亡。永翔在北美採樣時,也從微觀尺度感受到與台灣扁柏林的深刻連繫,即便這種連繫伴隨著遙遠森林的凋零。死亡在人類的認知中總是負面與哀傷,但在森林生態系中,卻是必然的循環,即便背後有時是人類活動所驅動。我們惋惜原始林之消逝,感嘆颱風與野火的侵襲,這是第一線的生態研究與自然保育作者無法迴避的情緒。
《金剛經》的四句偈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從佛教的空性觀來連結,生態中的萬物連結與生死幻滅,一切都是無常。永翔在博後時期曾一度懷疑與迷茫,我在人生的探尋軌跡亦如此,我們常一起天南地北亂聊,聊她去圖博的旅行、在山上看到的巍峨巨木,森林的絮語與自身的認同等。我們年少時對山林與樹有執念,後來也算放下了。
在這本書可以看到她對森林與樹木的愛,一種簡單而明瞭的愛。從棲蘭山台灣扁柏林,到塔塔加台灣雲杉林,再到美國花旗松的老熟林及加州壯麗的世界爺,永翔的故事始終與樹冠層緊密相連。她像是探索未知腐海森林的娜烏西卡,攀登樹頂、傾聽樹幹內的低語、追蹤菌絲與真菌,試圖理解森林的健康與病痛的源頭。本書不僅是一場從台灣跨越北美、再回到台灣的生態旅程,更是一次深入樹冠層與真菌世界的動人探索。
《風之谷》的娜烏西卡、樹之巔的藍永翔,她們在我視野中又疊合了起來。期許閱讀此書的每一位讀者,都能如我一般,感受到森林背後那無所不在、交織錯落的真菌網絡與森林生命深刻的連結。
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
作者:藍永翔
出版社:春山文化
出版日期:2025年05月13日
ISBN:9786267478608
從七棵樹的故事展開樹與森林的生命之旅。藍永翔為全球少數的研究樹冠層的科學家,在這些人當中女性更加稀少。從因有趣而開始攀樹做研究,大樹對藍永翔而言,彷彿是她在大地之上真正的家一樣。透過她與台灣扁柏、台灣雲杉、錫卡雲杉、花旗松、壯麗冷杉、世界爺與台灣杉的相遇,我們將從不同角度認識每一棵生長數百年到數千年的巨木。
這是一本二十年的樹冠層研究筆記。藍永翔從台灣扁柏開始攀樹的研究生涯,在台灣雲杉上觀察物候變化,並擴及錫卡雲杉等各種雲杉家族,她深入花旗松的真菌世界,理解壯麗冷杉林的分解與循環,更從世界爺焦黑的樹皮探討林火與氣候變遷的課題,最終並體悟科學溝通的重要性,參與台灣杉三姊妹甚至全球更多巨木的等比例照拍攝計畫。
在藍永翔的樹冠層旅程,我們不僅瞭解大樹奧妙的有機體世界,更體會到,森林之美即便只是人的浪漫想像,但也飽含超越人類尺度的生命奧義。在一座森林裡面閱讀生老病死,學習大道循環,原來樹木不僅僅是在活著的時候用年輪書寫著日記,在其死亡之後,故事仍在繼續。
作者簡介
藍永翔
1984年生,畢業於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生態及社會學系,現為奧勒岡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曾就讀台灣大學森林學系、化學系雙主修以及森林學研究所。專長為樹冠層生態及微生物相,以及溫帶針葉森林病害。2005年因緣際會開始攀樹人生,研究老熟林樹冠層,至今20年仍舊在樹梢旅行。
繪者簡介
內頁繪圖
董曉梅Meg Dong
博物學愛好者、森林系的叛逃者,公關行銷的老兵,把做菜跟調色當成實驗來做的主婦科學家。原來以為會是一個以口語、文字為工具的溝通者,卻重新愛上繪畫,熱愛用圖像傳遞科學資訊。期待自己能在插畫裡提供一個比較的基礎點、一些嶄新的視角,和重新看事物的可能性。
封面繪圖.設計
萬向欣
平面設計師兼插畫家。作品風格以手繪線條為主。作品有《Under 1.0》瀕危動物視力表系列,總統府常設展《台灣.集》作品展出。《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2024台北文學季》、《2025台北文學獎》主視覺設計。《菊花如何夜行軍》、《沒口之河》、《控制》(十週年紀念新版)、《橫斷台灣》、《植物學家》、《電玩的本質》等書籍封面設計。
審訂者簡介
陳可萱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台灣扁柏
賴宜鈴
屏東科技大學農學院生物資源博士班副教授/台灣雲杉
鄧雅文
美國林務署太平洋西北地區森林健康保護昆蟲專員/花旗松、壯麗冷杉
林政道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全書
※ 本文摘錄自《旅行在樹梢》新版自序。轉載請洽春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