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社溪復育放流鳟魚 應三思而後勿行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卡社溪復育放流鳟魚 應三思而後勿行

2005年03月10日
作者:鍾榮峰 (自然生態與歷史工作者)

自然保育必須基於「自然與歷史」事實,才能永續,因此,「卡社溪復育放流鳟魚」事,應三思而後勿行。

由於在濁水溪上游「卡社溪」傳出有民間放流、飼養「虹鳟」成功的例子。因此,部分人士以「雞蛋不宜放在同籃」意指「櫻花鉤吻鮭復育放流不宜只在大甲溪進行」而提出「卡社溪復育放流鳟魚」的計畫。

去(2004)年6月25日,台大應力館有一場由農委會指導、自然生態保育協會主辦的「愛台灣、就從拒絕外來種做起」演講,筆者曾公開提問:「如果『櫻花鉤吻鮭』被証明只是『虹鳟幼魚』時,政府及專家學者要如何處理?」當場得到的公開答案是:「問題很大,無法回答」。

現聞,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今年度仍續於南投卡社溪評估復育放流所謂「櫻花鉤吻鮭」事。筆者謹再藉「讀者投書」版面呼籲關心自然保育的人士們,善用邏輯思考共同檢驗這個農委會「無法回答」又要再花納稅人大錢的大問題!

一、「虹鳟幼魚」與「櫻花鉤吻鮭」的困惑

「虹鳟幼魚」與「櫻花鉤吻鮭」是否同種,在此提出兩本文獻引證:(一)「台灣魚類誌」(下稱魚類誌),沈世傑博士主編 台灣大學動物學系印行,1993年(第1頁明載,鮭魚有關內容係由主編者與曾晴賢撰文)。(二)「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圖鑑」(下稱保育圖鑑)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編行,1996年6月(第320頁明載,魚類有關內容係由李德旺撰文、汪靜明編審)。

按《魚類誌》提到:「櫻花鉤吻鮭…體側中央有9個橢圓形雲紋斑點,終身不退…」(第150頁);《保育圖鑑》則說:「櫻花鉤吻鮭…側線上具有8-12個橢圓形黑褐色橫斑」(第269頁)。

另《魚類誌》還記載:「虹鳟….幼魚體側中央有8-13個橢圓形雲斑,長至15cm時逐漸消失……」(第150頁)

綜上內容,顯見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保育圖鑑」所認知的「櫻花鉤吻鮭」在「台灣魚類誌」分類標準下係屬「虹鳟幼魚」!

二、七家灣溪鳟魚的身世之謎

保育專家自始主張:「…民國40、50年代,大甲溪上游及各支流都看得到許多鮭(鳟)魚,到了民國70年代以後,就只剩七家灣溪有鮭(鳟)魚了。」

有一位武陵農場場長問得好:「....為什麼50年前雪山溪、司界蘭溪、南湖溪、合歡溪、有勝溪都有國寶魚的蹤影。如今,這些河川流域雖沒有農業活動,為什麼現在魚卻都不見了;反而是有近三十年農業活動的七家灣溪還有魚?這一點應該好好調查,有個解釋才對!」(聯合報 84年5月17日)

依據水產文獻等記載,從民國46年起,水產魚管單位連續五年自日本引進虹鳟魚卵,放流於大甲溪上游並推廣高山居民領養放流長達20餘年。顯見保育專家所稱:「…民國四、五十年代,大甲溪上游及各支流都看得到許多鮭(鳟)魚…..」與事實完全相符。

當然,如果武陵農場還有老榮民記得起來,在民國66年,他曾經配合政府推動「砍除果樹、改養鳟魚」的建議(綜合月刊66年4月號第27頁)而在七家灣溪放養鳟魚的話,那麼,保育專家:「... 到了民國七十年代,就只剩七家灣溪有鮭(鳟)魚了」的論述,亦與事實不相違背。

在此,筆者根據聯合報51年10月30日的報導,可以給那一位講究邏輯思考的農場場長再提出補充解釋:「如果在事事『反攻大陸』的時代,養給總統吃的魚能叫做『國寶魚』的話,那麼,民國51年10月30日,省水產試驗所從大甲溪畔的馬陵養鳟場,將引進五次,歷經5年放流、養殖,才養殖成功的『虹鳟』載運北上獻(總統)壽時,溪畔有個武陵行館的七家灣溪,就已經註定了它必須有鳟魚存在的宿命!」

期望那一位武陵農場場長,能頓悟上述幾段的歷史事實!

三、讓歷史說話

翻翻更早的文獻、讀讀更撲朔迷離的台灣鮭鳟魚類歷史。早在日領期1916年代,就有「霧社養鳟計畫」;1933年起,日本人每年在大甲溪正式放流的所謂「鮎魚卵」就高達一百萬粒;根據1935年調查的報告顯示,日本人對於大甲溪上游及各支流中的鳟魚仍存疑議……;復從民國46年起,政府共引進高達45萬餘粒(鮭)鳟魚卵放流、推廣的事實觀之(筆者已述如前)。那麼,大甲溪究竟還能有什麼樣的鮭鳟魚類歷史?七家灣溪又能復育出什麼樣基因的鮭鳟魚類?

四、「域外放流」應三思而後勿行!

長久以來!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所認知的櫻花鉤吻鮭,竟然是「台灣魚類誌」分類標準中的「虹鳟幼魚」!再加上,大甲溪的鮭鳟魚類史仍有待釐清。筆者誠摯呼籲:農委會對於「卡社溪復育放流鳟魚」事之評估與執行,均應三思而後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