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呼和浩特的路上 對白雲藍天的追逐 | 環境資訊中心
低碳革命前夕的無車之旅

往呼和浩特的路上 對白雲藍天的追逐

2007年07月23日
作者:吳郁娟(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計畫成員)

2007年6月16日, Day7

累積里程:500km, 內蒙古

往內蒙古呼和浩特的路上,我抬頭看見小小的一片珍貴的藍天,立刻拿起相機,捕捉這珍貴的剎那。

突破灰濛的日子

灰濛的天空6月6日深夜,我抵達了北京。淌著汗水把單車裝了起來。雖然是深夜,往市區騎去的路上,還是一種霧茫茫的感覺,一直到2個禮拜後,身在五百多公里外的內蒙古,我也才有小小的機會,乍見一小片藍天。因為空氣污染太嚴重,一路都是霧濛濛的一片。

家門外堆媒是常態北京的老胡同裏,老房門外總有一小屋,裏頭堆著煤。平時煮菜燒水,冬天取暖過冬。這一路上,大部份的人家,主要也是一以煤作為主要的燃料來源。在懷安的小旅館裏,一早我們就聞到一股難聞的異味,一問之下,才知道,因為煤不容易點燃,燃煤前都先燒廢輪胎助燃。煤堆旁,也堆這廢輪胎。

堆放著助燃物,廢輪胎不用說,河北臨近的山西,是煤礦的倉庫,我們一路上,經過許多煤廠,拉煤的大卡車也特別多,完全不覆蓋的,煤灰滿天飛。尤其是宣化,張家口附近,煤車多得很,也常看到滿臉炭灰的工人們,黑著臉,微笑地看著我們這群單車旅者。聽說這些煤主要是拉到天津和唐山,煉鋼鐵用的。除此之外,電廠,水泥廠,化肥廠都燒煤。下花園市就緊臨著一個發電廠,24小時冒著黑煙,整個城市烏煙瘴氣。

帶著生態債的便宜中國產品

空氣污染與大卡車,經常伴隨左右中國百分之七十的電力,仰賴著價格較低,且本身產量較高的煤礦。中國每年煤炭消耗量超過22億公頓,超過了美國,印度和俄國的總和。進入工業革命時代較晚的中國,非常仰賴高污染的煤炭,且正在快速發展中。空氣環境污染的嚴重情況,需要呼吸大量空氣的我們親身感受。離開北京一路往北,我們都在烏煙瘴氣裏。中國的經濟發展,造福的是極少的一群人,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民眾,其實都過著能源上相當節約的生活。當熱愛消費的富裕國度,享用著中國來得便宜產品時,也該想想這塊土地付出的代價。更何況,地球暖化更是全人類共同所需面對的問題。

 

無衝擊的生活哲學 The No Impact Philosophy

要拯救地球環境既不能用無意識的消費方式,也不能用自覺的反唯物主義方式,必須尋找一種中庸的方法。「無衝擊人」的想法不是要絕食而是要豐富滿足,不是要追求生態效率而是要保持「生態效力(eco-effective)」 ,這個詞是由環境科學家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與布朗格特(Michael Braungart)所提出。

所謂「生態效力 (eco-effective)」。這種哲理不只是建立在節制消費上,同時也在改變如何消費才能真正對世界有幫助或者起碼不要有干擾傷害。如果蜜蜂興起拯救地球的念頭,他們也不會破壞既有的覓食習慣,或者開始減少花粉食用量。他們將會持續豐饒的生活,因為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是具有生態效力的。

其實這幾乎是所有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活方式-與環境和諧共存。獅子並不會讓自己挨餓,但也不會狼吞虎嚥到殺光所有的蹬羚。取而代之的是,他們除去較虛弱的個體以增進蹬羚群的健康,並且預防群體過度成長以避免莽原超載放牧。動物的排泄物也並不會毒害土地,反而使泥土豐饒,長出更多植物予動物食用。蜜蜂以花朵的花粉維生,卻不會危害到他們為花朵授粉的重要任務。

特別要強調的是,絕非透過勒緊褲帶節制消費才能避免毒害地球,雖然那必定也有部份成份存在,嘗試著開始改變消費習慣使得我們的富足也能幫助地球,或者起碼不會傷害地球。

※摘自台灣地球日網站<畢芬的無衝擊的生活哲學>
 

 

◎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灣地球日網站
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