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運動需要建立在地力量 永續經營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環境運動需要建立在地力量 永續經營

2007年09月16日
作者:吳萃慧

沸沸揚揚的烏來三峽聯外道路開發案在烏來關懷聯盟2年的努力之後,終於在2005年12月9日正式遭到台北縣環評委員否決。提起這段與烏來關懷聯盟一起奮戰的烏來民眾,對於當初投入大量精力、資源與時間的台大保育社同學,仍舊嘖嘖稱讚,並且依舊將烏來地區未來的永續發展深切寄望在這些靈魂人物的身上。保育團體介入地方環境事務時究竟應該如何進退,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事隔10個月之後,烏來地區極力支持與反對此道路開發案的居民已經暫時將環評期間兩造的劍拔弩張各自擱在一旁。在烏來教會週日禮拜過後,村民三五聚集在教堂旁的籃球場邊聊起家常便飯,直到我們拿著「案由:烏來三峽聯絡道路案」的問卷請這些居民協助填寫時,贊成開路與不贊成開路的的民眾開始各自分邊討論,空氣中已然又嗅到蠢蠢欲動的唇槍舌戰。

如同在那2年間與烏來關懷聯盟一起積極參與此案環境影響評估案,並且站在反對開路立場的當地教會陳牧師所說,這件事已經沈寂了10個月,他實在已經不太想再提起當時的太多細節,現在再次在居民間詢問這個案子,無疑又會將鄉民的對立擾動起來。他提到,除了環境永續經營的問題之外,烏來地區原住民的問題還有許多更根本的面向,例如就業問題、子女後代教育問題、土地被外來財團不當利誘變買、原民鄉土地被不當開發的問題等等,更需要盡快被解決,否則烏來鄉區域發展的永續經營不易被落實。

我提到採訪過程中,贊成開路的民眾對於這樣的訪問工作參與的意願都很高,並且很容易聚集起來,似乎很團結的樣子。反觀,不贊成開路的民眾比較不太彰顯自己的立場,相對氣勢薄弱許多。在進行環境運動的過程中,這樣的情況其實對提出反對立場是相當不利的。

陳牧師表示,烏來村因為過去數十年一直是以觀光聞名的原住民區域,村內原住民與外界漢人接觸早,對於漢民族以開發土地為重點的區域發展模式很早就習以為常,並且也受到感染,因此當鄉內有土地開發案時,本身認為有開發就有生意的原住民大多會選擇站在贊成的立場,僅有少數會從區域的永續經營與特色發展去著眼。反觀抱持其他立場的民眾,不是因為無法明確表達意見,就是因為對於不贊成開發的理由南轅北轍,無法有效凝聚共識,因此傾向單打獨鬥,未能有太具體的在地反對聲音。

本身也是泰雅族的一位西羅岸民宿業者出乎意料地是站在反對開路的立場。他們真切地體會烏來的長期發展,靠開幾條後續維護成本很高,危險性不確定的聯外道路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他們表示,烏來鄉或是僅就烏來村而言,現有的公共建設資源已經是比其他原住民鄉村落要好很多了,然而為什麼烏來村民眾仍然覺得生意不易維持呢?他們認為,除了受漢文化價值觀影響之外,歸根結底是烏來鄉目前的觀光旅遊宣導不夠具有地方特色。當地民眾對於自己的文化特色沒有深切瞭解,也不特別驕傲,而地方政府也沒有放入足夠心力在思考烏來地區的永續發展與經營。除了溫泉之外,有多少措施及管道可以讓外來的遊客體驗烏來鄉的不同?櫻花季宣傳與事實不符,烏來老街外地漢人所主導沒有特色的商圈、雲仙樂園嚴重的塞車都讓民眾有非常負面的印象。這些都是行之有年的現象,區域力量無法團結,經營模式又受外界力量掌控,他們獨力難迴天,非常失望。

烏來三峽聯外道路開發案讓許多環保團體初生之犢有了一次切身參與的經驗,也在戰戰兢兢之下打了勝仗,是一個很好的環境運動教本。然而,在這個案子暫時落幕之後,面對烏來地區未來的發展,以及可能再度被提出的土地開發案,當地關心區域永續發展的居民及環保團體的熱血之士們應該儘速建立一套可由在地族群長期經營的因應機制。

本篇為2006環境新聞志工研習營成果作業